人民网记者周坤
“桃花流水鳜鱼肥”“鳊鱼肥美菜薹香”。鱼,常以肥为味美。但在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映山村,却出现一个新型养殖模式:给鱼“减肥”。
走进位于映山村的明光市隆聚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并非成片鱼塘,而是20多个直径10米多的蓝色圆桶鱼池,一个挨着一个,甚是壮观。
掀开防晒网,记者在花鲢鱼池里看到,随着循环水流的带动,鱼也随着水花不停游动。“这些鱼正在做‘瘦身运动’。”明光市隆聚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邵建彬告诉记者,这些鱼放在鱼池中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仅靠水里的微生物生态喂养30天,实现自然“瘦身”20%左右。
传统养鱼追求增肥增重,为何要给鱼“减肥瘦身”?
“‘瘦身’后的鱼肉结实、爽滑、无泥腥味。”邵建彬称,养殖池内的水是引入井水循环使用,通过水流带动池水,迫使鱼不停歇地游动。“好水加上运动,可消除鱼体内脂肪,让鱼肉更加鲜美。”
尽管集中养殖30天增加了成本,但鱼肉品质的提升,也使得产品更具竞争力。以花鲢为例,普通成品鱼收购价约每斤7元,经“瘦身”后售价可达每斤11元。
“以前花鲢都是鱼塘里套养的‘配角’,没想到减个肥后,反而成了‘钱袋子’。你眼前的这一桶鱼,一万多斤花鲢,已经被广东客商订过了。”邵建彬欣喜地说。
从养殖基地到百姓餐桌,“减肥鱼”俏销市场的背后,是当地对产业升级的深度探索。
邵建彬在明光从事养殖多年,在女山湖畔承包低洼地4000多亩,养殖鱼、虾、蟹。他坦言,起初虽然年年产量提升,但“产量不等于产值”。
为了突破瓶颈,降低风险,在明光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邵建彬开始建设加工厂,将鱼虾进行加工,制作成鱼片、鱼块等半成品预制菜,大大提高了附加值。
随着加工厂的建成,邵建彬很快发现“自家的鱼不够用了”,从外面购买活鱼,质量又难以保证。于是“减肥鱼基地”应运而生。
如今,无论是自养还是外购的鱼,邵建彬都会“减肥”一个月,然后再进行精深加工。
“鱼的品质提升了,做成的预制菜和休闲食品,价格也都跟着提升了。加工后的鱼,平均卖到40元一斤。”邵建彬说。
从传统养殖到精深加工的“田间工厂”,邵建彬的实践是明光市推动农产品增值增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明光市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对“田间工厂”用地、设备等给予专项补贴。截至目前,明光市累计建成“田间工厂”22个,开发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2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