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底层史观吖 2025-07-22 09:48:06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门口。

1958年冬,苏州留园外,雪花飘落,寒风刺骨。一间破旧的门房里,盛恩颐裹着破棉絮,蜷缩在木板床上。屋子里没有火光,桌上只有一个空碗,风从裂缝里钻进来,呼呼作响。邻居老王敲门送饭,喊了几声,没人应。推门一看,盛恩颐脸色青白,早已没了气息。法医检查后轻声说:“胃里什么都没有。”一个清末首富的继承人,竟这样饿死在自家院门口。

曾经,他是上海滩最耀眼的阔少,坐拥百亿家产,挥金如土。如今,他却连一碗热饭都吃不上。这场从金山银山到一无所有的坠落,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盛恩颐为何从云端跌到泥潭?是时代无情,还是他自毁前程?

盛恩颐的父亲盛宣怀,不是普通商人。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巨擘,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中国通商银行、汉冶萍公司,甚至连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都出自他手。 1916年盛宣怀去世时,留下约1300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今日约150亿元。 这笔财富包括上海、苏州的豪宅,铁路、银行的股份,以及遍布全国的商铺、票号。盛家葬礼耗资30万两白银,队伍绵延2500米,上海万人空巷。

盛宣怀立下遗嘱:一半家产用于设立愚斋义庄,资助慈善和家族事务;另一半由五房子嗣均分,每房约580万两白银。 他叮嘱子孙:“守本分,不好虚名,不恋仕途。” 盛恩颐,排行老四,是盛宣怀续弦庄夫人最宠爱的独子,名字由慈禧太后亲自赐下,起点高得无人能及。 他留学伦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娶了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千金孙用慧,风光无限。

盛恩颐的败家之路,从一辆银光闪闪的奔驰车开始。1920年代的上海滩,他买下上海第一辆进口奔驰,车牌用纯银打造,刻上“4444”和自己的名字,招摇过市。 他给每位姨太太配豪宅和轿车,仆人成群,生活奢靡得像在演戏。 邻居回忆:“盛公子出门,后面跟一串车,像是皇帝出巡。”

赌博,是他坠落的深渊。1920年代,他在上海跑马厅与军阀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对赌。两人豪气冲天,卢小嘉押上江浙田产,盛恩颐直接拿上海黄河路、北京路的百余栋房产做赌注。一夜之间,他输得精光,百栋洋房拱手让人。 上海滩传为笑谈:“盛老四一晚输了个街区!”他却不当回事,笑着说:“盛家的钱,十辈子都花不完。”

1927年,母亲庄德华去世,盛恩颐彻底没了约束。他联合兄弟,向上海临时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拆分父亲留下的愚斋义庄。 这笔800万两白银的慈善基金,本是盛氏家族的长期保障,却被他瓜分,拿到60万两白银。 法院判决书上,白纸黑字记录了这场遗产争夺战,但盛恩颐拿到钱后,没几年又花得一干二净。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盛氏家族的房产多被查封。盛恩颐为了求生,开办“宏济善堂”,表面行善,实则勾连日伪,参与鸦片运输。 这让他暂时保住部分财富,但也埋下隐患。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清算汉奸,他的财产被没收殆尽,盛家的“金山银山”化为乌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国有化政策让盛恩颐仅剩的房产也被收归国有,只剩苏州留园门口的四间盛氏祠堂。 邻居回忆:“那几间破房,风吹雨打,连老鼠都不愿待。” 盛恩颐三次中风,半身瘫痪,生活全靠长子盛毓邮接济。但盛毓邮也被父亲拖累,家产耗尽,最终远赴日本谋生。

1958年,盛恩颐的日子已到尽头。他瘫在留园门房,身边无人照料。冬天,苏州大雪纷飞,屋里没炉火,连碗热汤都没有。 邻居老王说:“他最后几天,嘴里念叨想吃口肉,可谁有钱给他买?” 盛恩颐喊了几声,无人应答,终在寒夜里撒手人寰。死因是脑溢血,但饥饿和贫困无疑加速了他的陨落。

盛恩颐的故事,是一面镜子。盛宣怀打下的江山,毁于子孙的挥霍无度。他不是没才华,留洋名校、娶名门千金,起点高得让人眼红。但他缺少自律,沉迷赌博,败光家产,更在乱世中选错路,终至悲剧。

盛氏家族的兴衰,映照了清末民初的动荡。洋务运动的荣光,敌不过时代变迁;巨额财富的庇护,挡不住人心的贪欲。盛宣怀的遗嘱里,写着“守本分”,可盛恩颐偏偏忘了本分。

盛恩颐死在留园门房的那一刻,盛氏家族的荣光彻底熄灭。从百亿豪门到饥寒交迫,他用一生证明:财富再多,也经不起挥霍;起点再高,也挡不住沉沦。雪夜里,空碗旁,他留下的不是遗言,而是一个时代的叹息。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