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 阎学通 公然宣称:
“爱国主义不需要教育”,何其荒谬!!!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阎学通抛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论调——爱国就像爱父母,是天生的,不需要教。
他在视频中说:“我现在特别不同意搞什么爱国主义教育,这爱国不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岳飞他妈妈在他背后刻了四个字,他就能打仗了?如果他妈妈不刻字的话他就不往死里打了吗?这跟刻字有什么关系?”
一个备受尊崇的国际关系学者,为何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如此尖锐的质疑?他这套“天赋论”,又经得起推敲吗?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现实问题:子女对父母的爱,真的都是与生俱来、无师自通的吗?若果真如此,孝顺懂事的孩子与忤逆不孝的逆子之别又从何而来?
即使血脉相连的亲情,也需要家庭日常的熏陶和社会的价值引导,才能真正将爱父母之心内化。
同理,若爱国是人的本能,历史上那些卖国求荣的变节者,以及当下那些披着爱国外衣的恨国党和没有丝毫掩饰美杂殖犬,难道它们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个体的价值观本如一张白纸,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认知与经历才被塑造。爱国情怀,自然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阎教授似乎援引“岳母刺字”来佐证其观点。然而,岳飞成为忠臣典范,其根本绝非背上刺字,而在于他自幼深受“忠君爱国”儒家思想的浸润。
既然爱国并非与生俱来,它究竟源于何处?答案其实很清晰:教育。
爱国首先基于认知。一个人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发展现状都缺乏了解,那份“爱”又从何生发?
唯有深入了解,方能产生真正的自豪与认同,激发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当国家面临挑战时,正是这种通过教育建立的共同体意识,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阎教授还提出,民众爱国情感受环境左右,若国家环境不佳,人们就可能不爱国。这种观点看似“理性”,却巧妙地将爱国责任完全推给国家。
这不仅可能破坏国家与个人间平等的对话基础,更模糊了爱国作为公民基本责任与情感归属的本质。爱国,首先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而后才是行之所向。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他对美国校园里无处不在的升旗、唱国歌等爱国教育仪式似乎选择性忽视,却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根本质疑。
由此可见,阎教授否定后天教育的意义,其观点存在明显逻辑漏洞。相比之下,我国系统性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并非过度,反而是需要持续加强和深化的关键工作。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背景下,一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莫过于内部的团结与共识。爱国主义,正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此的深刻认知与务实行动。它旨在与时俱进地构筑国民的精神长城,其可靠性与深远意义,远非个别学者所持的“天赋论”可比。
这种教授居然在爱国思想教育上动歪脑筋,可见其用心之险恶!!!
对于这样的教授,决不能再消耗精力浪费时间和他辩事非了,就直接交国安局查他的每一分钱的来源就得了。大家同意吗?
同意的就请转发,尽可能的使之上达天听。
大牛
爱国是需要正能量的
大牛
爱是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