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政府上台后,美国满心不悦。原因在于,李在明反华不积极,却抗日劲头十足,这显然与美国的政治利益背道而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李在明亲华,他本质上是个实用主义者。在经济领域,中韩贸易关系紧密。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高达3280亿美元,占韩国外贸总额的26.5%,中国已连续二十年稳坐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位。半导体领域对中国的依赖更为显著,13%的韩国芯片出口流向中国市场,三星电子54%的芯片出口、现代汽车30%的海外产能都依赖中国供应链。韩国智库评估,若韩国全面配合美国对华围堵,GDP将缩水3.2%。
当下,韩国青年失业率高达25%,通胀率达5%,李在明竞选时承诺的“经济民主化”,也需借助中韩经贸合作来实现。所以,当美国要求韩国在半导体、造船领域配合打压中国时,李在明仅以“放宽美国牛肉进口”等有限让步应对关税威胁,拒绝全面倒向美国。
李在明在对日政策上强硬出手,也是基于现实考量。前总统尹锡悦因“亲日媚美”政策支持率暴跌,李在明便将抗日议题转化为凝聚民心的政治利器。2025年7月,韩国重启独岛防御演习,首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控诉日本未履行强征劳工遗址申遗承诺。韩国法院冻结三菱重工在韩资产赔偿二战劳工受害者,李在明公开支持判决,称“历史债务不容回避”。这种强硬姿态在韩国社会有深厚土壤,民调显示72%的民众支持对日强硬,远高于支持反华的31%。
美国的焦虑由此滋生。在美国看来,李在明态度不够亲美,而亲美不彻底就是彻底不亲美。在安全领域,美国要求韩国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3%,并在济州岛增建萨德反导系统,李在明以“优先民生”为由拒绝,仅承诺维持现有2.32%的军费比例。经贸层面,美国要求韩国配合打压中国造船业,韩国产业部却反向披露谈判内幕,曝光“美方胁迫韩国对抗中国”的细节,打乱美国战略节奏。更让美国恼火的是,7月11日韩美日总参谋长会议期间,李在明政府同步推进独岛演习,被美方视为“破坏三方团结”,特朗普私人顾问直接致电青瓦台警告“韩国正滑向危险道路”。
面对美日夹击,李在明的外交策略堪称“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对美采取拖延战术,将特朗普要求的4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基金压至“可行性研究”阶段,规模仅为日本同类基金的八分之一;改派商界背景的朴容晚而非亲美政客金钟仁率团访美,降低谈判层级。对日策略则软硬兼施,一边高调炒作领土争端,一边由外长赵显表态“历史问题需耐心解决”,同时默许韩企2025年上半年对日半导体材料进口额逆势增长12%。为对冲安全压力,李在明缺席北约峰会却邀请中国参加APEC会议,口头承诺“韩美同盟优先”,却在农产品市场开放谈判中无限期拖延。
李在明的平衡术看似精妙,实则无奈。经济上,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让韩国不敢正面反华;政治上,对日强硬成为转移国内矛盾的“安全阀”;战略上,“战术性抗日”实则为对美博弈积累筹码。这便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维系尊严的无奈写照,毕竟当盟友的枪口和对手的导弹同样令人胆寒时,外交平衡术就成了唯一的生存技能。
万物工场
有美军基地,谁上台都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