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秋瑾被捕后,县令李钟岳奉命搜查秋瑾居所!然而,李钟岳却下达了一个命令,无形中挽救了无数革命党人...... 那一年离清朝覆灭还有不到五年,秋瑾和徐锡麟这些光复会的领头人,在上海一间不起眼的屋子里碰头,计划要在浙江和安徽同时举事,把满清朝廷掀个底朝天。 秋瑾挑了浙江的担子,徐锡麟负责安徽,俩人约定好时间,就等着时机一到干场大的,她回到了老家浙江山阴县,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她接手了大通学堂,当起了督办。 这学堂看着像个正经教书的地方,其实是光复会藏人、练兵的窝点,徐锡麟、陶成章这些老革命早就把这儿打造成了革命的桥头堡。 可谁也没料到,安徽那边先出了岔子,徐锡麟在安庆没等约定时间就仓促起事,结果兵败被杀。 巡抚张曾扬,就是张之洞的侄曾孙,吓得赶紧给绍兴知府贵福发电报,让他立刻查封大通学堂,死活要抓到秋瑾。 山阴县令李钟岳刚上任不到半年,这烫手山芋就砸到了他手里。 李钟岳是读书人出身,早就听说过秋瑾的名声,他特别喜欢秋瑾写的诗“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 他经常念给儿子听,还跟儿子说:“你看人家一个女子,能写出这样的诗,比你们这些臭小子强多了!” 山阴县的乡绅们也知道李钟岳是个厚道人,纷纷向他求情,别把事情闹大,保全地方安宁。 他立马跑到知府衙门,跟贵福说大通学堂看着挺规矩,要是兴师动众去抄家,反倒会惊扰老百姓,不如先暗地里查查,属实了再动手不迟。 贵福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一时也没硬顶,算是默认了,李钟岳回到县衙,实在想不出两全的法子,只能拖着不动,盼着能给学堂里的人争取点逃跑的时间。 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7月13日,贵福把李钟岳叫到府衙,指着鼻子骂:“朝廷的命令,你敢拖着不办?安的什么心!限你立马带兵过去,把那学堂里的人全都毙了!不然我就发电报说你跟乱党串通一气,你自己掂量着办!” 说着就把浙江巡抚催命似的电报甩到李钟岳脸上,袖子一甩就走了。 李钟岳看着电报上的字,手脚冰凉,盘算着自己是拦不住了,只能尽他所能,少杀几个人。 一路上,李钟岳特意让轿夫抬着自己走在最前面,让清兵跟在后面,生怕这些当兵的一冲动就开枪杀人。 进了学堂,他又厉声下令:“不许乱开枪,只抓人!”秋瑾当场被抓,押回了县衙。 晚上,贵福又让人把这些“犯人”提到府衙,拉着会稽县令李瑞年,三个人一起审秋瑾。 公堂上,秋瑾挺着腰杆,脸不变色心不跳,说自己确实想搞家庭革命、夫妻革命,就是不认账参与了推翻朝廷的政治革命。 第二天上午,贵福又逼着李钟岳去抄秋瑾的娘家,李钟岳知道,秋瑾在家单独住一间小楼,跟革命党来往的信件肯定都藏在那。 他故意不让手下碰那间小楼,随便在院子里晃了晃就收队了,回去跟贵福说啥也没找到。 后来秋瑾的弟弟秋宗章回忆,当年全家都逃难去了,啥都没来得及藏,多亏了李钟岳有意不查那间小楼,不然不知要连累多少同志。 李钟岳奉命提审秋瑾,他实在不忍心对一个女子动刑,就搬了把椅子让秋瑾坐着,俩人单独聊了起来。 李钟岳让人拿来纸笔,秋瑾接过笔,用红颜色的墨水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个字,成了流传后世的绝命诗。 李钟岳看着字夸她写得好,秋瑾笑了笑说:“我没正经练过字帖,字写得不怎么样,文章倒还能写几篇。” 俩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聊了两个多小时,屋里安安静静的,不像审犯人,倒像朋友聊天。 到了7月15日凌晨三点,李钟岳让人把秋瑾带到大堂,红着眼圈说:“我官小力微,实在保不住你,心里愧得慌,你别怪我。” 他问秋瑾还有啥要求,秋瑾感激他一路的照拂,说希望死后别把脑袋砍下来示众,也别让人扒衣服,李钟岳一一答应。 凌晨四点,在贵福派来的人的监视下,李钟岳亲自押着秋瑾走到绍兴轩亭口,一代女杰就这么没了。 秋瑾死了没几天,李钟岳就因为“庇护乱党”被革了职,走的那天,绍兴几百个老百姓撑着船,送了他三十多里地,到了柯桥还舍不得让他走。 李钟岳红着眼圈跟大伙儿说:“我走不走没啥,就是没保住大局,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后来他搬到杭州住,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嘴里翻来覆去念叨着“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 10月29日上午,他趁家里人不注意,在家里悬梁自尽,才53岁,离秋瑾死也就一百多天。 这些年,大家总念叨秋瑾多英勇,多了不起,这没错,她确实是照亮那个黑暗年代的一束光。 可很少有人想起李钟岳,这个在朝廷当差的县令,在刀架脖子的关头,还想着护着革命党人。 历史总是把最亮的地方给了冲锋陷阵的英雄,却常常把那些在角落里悄悄发光的人给遮住了。 要是没有李钟岳这样的人,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恐怕早就被刺骨的寒风刮灭了。 【评论区聊聊】向李钟岳先生致敬!
1907年,秋瑾被捕后,县令李钟岳奉命搜查秋瑾居所!然而,李钟岳却下达了一个命令
鉴史忆往呀
2025-07-21 15:30:41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