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真跟中国动起手来,最大的麻烦可能还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那些投降的俘虏。印度虽号称百万的军队,真打起来,恐怕还不如1962年那样一触即溃。一旦这些俘虏被送到中国,这些印度士兵估计吃喝都得咱管,你有招没? 这事儿还真不是开玩笑,1962年的那场战斗已然证明了一切,给中国军队带来大麻烦的,还不是前线的印度敌人,而是大批投降被俘虏的印度人。 当年我军以不到两万人兵力击溃印军两万余人,顺手还打包了3968名俘虏,结果这些"战利品"差点让后勤部门集体失眠。 这些被俘虏的印度人都有共同的特点:懒散、纪律涣散、非常难管理,单单是让印度俘虏们听从指挥,都要费劲工作人员的心力。 就拿登记造册来说,外交部解密档案里写得清楚,这些印度兵要么谎报姓名,要么用字母缩写糊弄,一个收容所里能冒出几十个"辛格",更绝的是锡克族士兵死活不剃头,宁可把配发的香烟攒起来倒卖,也不肯放弃传统发饰,最后还是我方专门调拨头油才摆平,这种管理难度,比教猫游泳还费劲。 1962年那会国内物资紧张到什么程度?前线战士吃炒面就雪水,后方却要给俘虏每天供应30克白糖,要知道那时候普通中国人每月糖票才二两,更麻烦的是饮食文化差异,廓尔喀士兵只吃现宰羊肉,泰米尔人拒绝鸡蛋粉,锡克族要吃面饼,阿萨姆人顿顿不离大米。 最绝的是军官们,被俘了还惦记着每天一杯牛奶甜茶,被我方拒绝后居然串联士兵绝食抗议,最后还是让二战时被日军俘虏过的尼泊尔少校出面训斥才消停。 当然,咱们解放军的管理智慧也不是吃素的,面对这群刺头,我方采取以柔克刚策略,一方面严格执行《日内瓦公约》,伤病员优先治疗,连印度战俘庆祝国庆节都批准;另一方面通过实际行动打破他们的等级观念——干部带头种地、理发、修厕所,让低种姓士兵第一次感受到人人生而平等。 最绝的是,部分战俘被安排参观北京、上海等地,亲眼目睹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这种攻心为上的策略,让许多战俘在遣返时抱着收容所干部大腿哭喊不想回印度。 可见,咱们是真废了大力气的,虽然咱们现在综合国力上已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后勤保障体系堪称完备,物资储备也极为充裕,应对大量俘虏的基本生活需求,从物质层面而言并非难事,可即便如此,管理印度俘虏所面临的复杂性依然不容小觑。 大家觉得,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战后,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郑波调研了9个团,发现只有一名战士在俘虏逃跑时用过一次刺刀
【88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