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在我们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德媒批评称,中国的数据光鲜,但隐患依旧。德媒表示,中国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看似强劲,事实上,但众多隐患也正在浮出水面。第二季度5.2%的增长更像是“昙花一现”,而并非经济持久复苏的标志。这一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出口转向、提前发货以及政府补贴等诸多短期因素促成的,维持下去难度很大。 中国二季度GDP涨了5.2%,比预期高0.1个百分点,这数字听着不错,可德媒像德国之声和南德意志报的分析,却说它更像短暂现象,而不是稳固复苏。为什么这么说?数据背后,出口贡献了大头,6月出口同比增8.6%,主要是电动车和太阳能板卖到欧洲,但这有提前出货的因素,因为欧盟6月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关税,最高38%,企业赶紧在截止前多发船,避免损失。结果宁波港出货量激增,但这不是长久需求拉动,而是避险行为。 另一个支撑是政府补贴,制造业设备升级补贴让工业产出升5.3%,像武汉工厂加了机器人,提高效率,但补贴一停,动力就弱了。这些短期因素维持难,因为外部环境变差,美国继续加税半导体,欧洲推“去风险化”,德国车企如大众减少在华投资,董事会看销量下滑图表,就犹豫了。 内部呢,零售销售6月只增2%,疫情后最慢,北京商场人逛得多买得少,房产价跌5.3%,年轻人失业13.2%,上海招聘会上简历堆积,却岗位少。通缩也来了,生产者价格降0.8%,债务超GDP300%,房地产危机拖累整体。这些隐患浮出,让人问:增长真能靠出口和补贴持久吗?还是得转内需? 德媒的批评有没有道理?看数据,5.2%增长里,消费贡献弱,投资也靠公共基础设施撑着。标题说隐患依旧,确实,青年失业和房产债不是小事。媒体在报道中常提,转型从中低端制造到高端,总有阵痛,像供应链重置时,企业成本升。全球看,中国出口转向新兴市场,但贸易壁垒多,美国大选后关税可能更狠,影响全年增长预期到4.6%。 德媒建议,大规模刺激计划才能扭转,比如养老金升4%,社保覆盖95%城市人,刺激花钱信心。否则,短暂繁荣可能错过稳内需机会。想想,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近10%,全球少见,可现在面临内外挑战,成绩值得肯定,但忽略隐患不行。 中国经济下半年会怎么走?三季度数据出,GDP降到4.6%,房产投资跌10.1%,成都工地停工,开发商债违约多。消费信心指数87.9,广州市场打折品卖好,奢侈品滞销。出口慢到7%,贸易壁垒升,美国选举后脱钩论热,外资流出1000亿美元。 讨论专家观点,指出德国GDP只0.1%,也受中国影响,巴伐利亚工厂减班。政策呢?中央会议辩论万亿基建刺激,补贴贸易换新,家电车销售升,但整体消费没大变。
利好滚滚逼空大普涨!明天要冲3600点了吗?踏空怎么办?今天的反弹太强了,收了个
【1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