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三名苏联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2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地面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时,看到的竟然是三具还有体温的尸体,尸检发现因暴露在外太空环境肺部炸裂血液汽化,究竟是谁害了他们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6月30日凌晨,苏联哈萨克草原深处,一道划破夜空的亮光坠入大地,那是联盟11号飞船的返回舱,载着三位刚刚完成太空任务的宇航员归来。飞船稳稳着陆,地面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每个人都满怀期待,准备迎接这三位创造太空停留纪录的英雄,当舱门被撬开的一刹那,掌声与欢呼瞬间凝固,三名宇航员端坐原位,身体尚有余温,但面色发青,毫无生命迹象,他们在成功完成任务之后,竟然在回家的途中陨落于冰冷的座椅上。 几小时前,地面控制中心还与他们保持着联络,三人精神状态稳定,一切似乎平安顺利,这起突如其来的悲剧震惊了整个苏联,为了还原真相,事故调查随即展开,所有目光集中在那段短暂却致命的返航过程中。 联盟11号原本承担的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任务,在此之前,苏联刚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送入轨道,但首批对接尝试却以失败告终,联盟10号因结构故障未能进入空间站,迫使宇航员无功而返。 为了重建声誉,联盟11号的任务在重重压力下迅速推进,飞船设计原为两人座,为了满足三人长期驻留的需求,工程师们临时将返回舱进行了扩容改造,在本就狭窄的空间里硬塞进了第三张座椅。 任务执行期间,三位宇航员在空间站中度过了23个昼夜,他们完成了一系列生物、医学和技术实验,为后续太空长期驻留打下了基础,地面每天接收到他们在轨道上工作的画面,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但他们在空间站的生活远没有外界想象的从容,空间站长时间未有人居住,内部设备多有老化,氧气系统和通风设施时常出现故障。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曾向地面报告疑似电线短路和舱体异响,甚至在某次例行检查中发现舱门密封指示灯异常,尽管问题频出,指挥中心仍要求他们坚持完成任务计划,坚信飞船的设计能应对这些“正常波动”。 6月29日,返回日如期到来,三人收拾完样品与记录装置后,进入返回舱进行准备,当晚飞船与空间站分离,返航程序正式启动,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飞船分离与再入阶段。 根据飞行程序,服务舱与轨道舱会依次抛离,仅保留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在此过程中,为了平衡舱内外压力,飞船底部的减压阀会短暂开启,随后自动关闭,理论上,这一过程应在密封环境下完成,不会影响生命保障系统。 事后调查发现,正是在舱体分离时,飞船底部发生了剧烈震动,据推测,多个爆破装置同时起爆,超出设计承受限度,减压阀随即松动,阀门未能及时关闭,导致舱内气体迅速泄漏。 在进入黑障区前的数秒,飞船仍保持正常轨迹,但等飞出等离子体屏蔽区后,地面却再也没有接收到他们的回应,无线电静默的持续异常,使得控制中心隐约意识到,返航过程可能出了差错。 返回舱在自动程序引导下成功着陆,救援人员抵达后,发现三人姿态端正地系着安全带,面色暗紫,表情痛苦,初步判断为急性失压致死。 进一步的医学检查证实,他们因暴露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中,肺部血管爆裂,血液中充满气泡,脑部亦有严重出血现象,整个过程从漏气到死亡不过几十秒,他们甚至未能解开座椅安全带,更无法触及舱底的手动控制开关。 更令人痛惜的是,返回时他们未穿航天服,在任务前的筹备中,为了节省重量与空间,三人的航天服被弃置不用。 这一决策本应在权衡风险之后谨慎制定,但当时的飞船内部已因扩容而拥挤不堪,留给航天服的空间被实验器材所取代,假如他们穿戴了密封服,即便减压阀发生故障,或许还有几分钟的应对时间,不至于瞬间死亡。 事故调查报告最终确认,这是一起由飞船结构设计、操作规程松懈和任务指令失误共同造成的悲剧,飞船的临时改装和对风险的过度自信,成为最致命的诱因。 苏联航天部门随即对载人飞船系统进行大规模整改,从飞船设计到宇航员培训全面加强,飞船再度执行任务时,舱内人员被严格限制为两人,并强制穿戴加压航天服进行升空与返回操作。 那一年,三位宇航员的姓名被刻入莫斯科红场的纪念碑,他们在飞行日志中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却未能亲眼见证后来的进展。 他们不是死于敌对武器,也非陨石撞击,而是在一次被视为“成功”的任务结束后,因人为疏忽与制度缺陷悄然殒命,他们的牺牲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一道刻骨铭心的警钟,提醒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生命的安全永远不能被仓促与轻率所取代。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国家航天局《1971年6月30日前苏联“联盟11”号返回地球 搭载的3名宇航员遇难》
1971年,三名苏联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2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地面工作人员打开返
历史趣闻星
2025-07-21 13:31:42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