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赵烈文对曾国藩预言,大清50年内必定灭亡,曾国藩不信,赵烈文说:得天

曹勇说史 2025-07-21 12:53:35

1867年,赵烈文对曾国藩预言,大清50年内必定灭亡,曾国藩不信,赵烈文说:得天下太容易,开国时又太残暴,这些都有违天道,岂能长久?44年后,武昌一声炮响,宣统帝逊位,清朝果然彻底覆灭。 赵烈文,江苏常州人,算得上晚清的一个“智囊”。他不是啥大官,但脑子活得很,读书多,分析时局有一套。1867年那会儿,他是曾国藩的幕僚,说白了就是高级参谋,专门给大佬出主意。曾国藩呢,就不用多说了,晚清中兴名臣,打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当过两江总督,手握重权。这俩人,一个是谋士,一个是主公,关系铁得很,赵烈文的话,曾国藩多少得听听。 1867年,赵烈文跟曾国藩聊到清朝的前途,突然扔出个炸弹:“大清50年内必亡。”曾国藩一愣,觉得这也太离谱了吧。当时清朝虽然有点乱,但好歹还有洋务运动撑着,朝廷看着还能再混几年。曾国藩就不信,觉得赵烈文是危言耸听。可赵烈文不慌不忙,摆事实讲道理:清朝得天下太容易,靠的是运气和蛮力,开国时杀戮太重,根基不稳,违背天道,这种王朝长不了。曾国藩听完还是半信半疑,毕竟他忙着救国,没空想这么远的事儿。 赵烈文这人不是随便瞎猜,他看问题挺透。清朝开国确实有点“捡漏”的味道,趁着明朝内乱,满族一口气打进来,靠的是军事压倒性优势。但这也埋下隐患:杀得太多,民心不稳。后来康熙、乾隆那会儿看着挺牛,可到了19世纪,内忧外患全来了。赵烈文估计是看到这点了——朝廷表面光鲜,底下早烂了。他说的“违背天道”,其实就是指清朝没把老百姓放眼里,光靠暴力压着,迟早得出事。 赵烈文说完这话,时间没停下。1867年到1911年,这44年间,清朝真是步步走下坡路。先是洋务运动,搞了半天没救国;甲午战争一打,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丢脸丢到家;戊戌变法想改,又被慈禧掐死;八国联军一来,北京城都丢了。最后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一爆发,宣统帝直接退位,清朝彻底完蛋。从50年的预言到44年应验,赵烈文就差了6年,这准头,真有点吓人。 清朝灭亡不是赵烈文一句话的事儿,历史有它的规律。19世纪后,清朝问题一大堆:官僚腐败,贪官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对外软弱,割地赔款,国力被掏空;科技落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敲门,清朝还拿大刀长矛硬扛。洋务运动本来想学西方,可只学了个皮毛,没动体制。到了慈禧掌权那会儿,更是瞎折腾,内斗比啥都厉害。武昌起义只是导火索,清朝早把自己玩死了。赵烈文看到的,就是这些毛病的总爆发。 赵烈文不是神仙,但他的眼光确实毒。他读书多,历史看得透,知道王朝兴衰的套路。清朝那时候的乱象,他估计早看在眼里:太平天国把江南搅得天翻地覆,朝廷靠借外债才压下去;西方列强步步紧逼,清朝却只会签条约。这种烂摊子,谁看不出迟早要崩?赵烈文不过是把这些事儿串起来,再加上点自己的判断,扔出了50年的期限。结果历史证明,他还真不是瞎蒙。 曾国藩不信赵烈文,也挺正常。他那时候忙着平乱、搞洋务,满脑子都是怎么救眼前这艘破船,没心思琢磨50年后的事儿。再说,他是大清的忠臣,心理上就不愿意接受“亡国”这种说法。赵烈文的预言对他来说,太遥远,太悲观,跟他实干派的性格也不搭。可惜,他1872年就去世了,没看到清朝灭亡那天,不然估计得感慨一句:老赵还真没胡说。 赵烈文这预言准得让人咋舌,但不是他有啥超能力。说白了,他是靠观察和分析。清朝那时候的毛病,谁有心都能看出来:内乱不断,外敌环伺,朝廷还死抱着老一套不放。赵烈文不过是把这些问题放大,再推演一把,得出个大概时间。他没算准具体哪天,但大方向没跑偏。这种本事,不是运气,是真有脑子。

0 阅读:5

猜你喜欢

曹勇说史

曹勇说史

曹勇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