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绝对有高人,层层进逼,一步步往前挤,把主动权抢过来,堪称大师级布局,中国的又一次顶级阳谋。 12海里已经突破,接下来也许是10海里、5海里,甚至贴着对方海岸线!那条所谓的“海峡中线”早就形同虚设,对面敢硬碰硬吗?不敢的话,只能眼看着大陆越靠越近。 近几年,台海与南海的海空力量布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解放军战机常态化越过台湾海峡中线,舰艇编队抵近台湾本岛12海里范围巡航。 过去被台湾当局单方面认定的"海峡中线"概念已实质性消失。2024年起,中国在回应外部势力军事挑衅时,通过官方声明、外交交涉及精准的信息发布,向外界清晰传递红线的位置。 北京香山论坛、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等多边平台,成为中国与东盟等邻国深化海上合作的重要通道。 在南海方向,依托永暑礁等岛礁基础设施形成的海空监控体系,已具备实时态势感知能力。 山东舰航母编队联合052D驱逐舰前出至巴士海峡,将中国海军的活动半径延伸至第一岛链外侧。 支撑这一布局的是国防实力的系统性跃升: 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完成信息化改造,无人机、电子对抗等新型力量融入作战链条;空军现代化战机比例超90%,歼-20隐身战机的列装规模居全球第二; 运-20运输机队72小时内可向欧亚非投送整建制合成旅,战略投送能力步入第一梯队。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在于掌握"节奏"主动权。当2024年美方侦察机试图抵近中国沿海时,空军飞行员用中英双语公开驱离录音迅速引爆网络。 这种处理方式典型体现了中国策略:将每一次对抗转化为彰显实力的窗口。 更精妙的是"切割战术"的运用: 先破规矩,2019年起逐步压缩台湾所谓"防空识别区"活动空间,2023年彻底突破海峡中线心理屏障; 再立新章,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争取东盟支持,使美军打着"航行自由"旗号闯入南海的频次,三年内减少超60%; 极限施压,在山东舰完成每分钟2.3架次的全夜间舰载机起降后,052D舰艇编队出现在台湾东部海岸外海。 这种递进式压迫形成独特威慑:对方既不敢贸然升级冲突,又无法承受战略空间持续萎缩。 二十年间,中国GDP增长超12倍,国防投入维持年均两位数增幅。但真正改变地缘格局的,是军事力量与经济影响力的协同: 海军舰艇总吨位跃居世界第一,但同期中国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空军四代机列装规模超500架,而中欧班列正将义乌商品送进波兰超市; 火箭军常规导弹覆盖半径达关岛,同时中国企业承建着印尼雅万高铁。 这种"双轮驱动"赋予中国空前的战略弹性。2024年国防白皮书特别强调:"军事能力应为区域提供更多安全公共产品"。 从亚丁湾常态化护航到柬埔寨排雷培训,硬实力正转化为区域治理能力。 没有战鼓雷鸣的宣示,只有日拱一卒的行动。中国崛起这场"大棋局"最令人叹服之处,正在于用实力积累与规则重塑,将地理接近逐步转化为实际控制能力。 沧海横流处,方见压舱石的分量。 参考资料:海军山东舰完成跨海区实战化训练——央视军事频道
中国高层绝对有高人,层层进逼,一步步往前挤,把主动权抢过来,堪称大师级布局,中国
竹韵清风起
2025-07-21 12:40: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