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开了个头,微软立马跟上了。 赫格塞思刚放话,要对国防部所有网络项目来一次“排毒”,重点查有没有中国工程师参与。话音未落,微软不到24小时就下了通知,把中国技术人员从所有涉军服务项目中清空,理由是“数据安全”。 明面上是一场合规风暴,背地里却是一次政治表态。 这事不是空穴来风。几天前,美国一家调查媒体爆出猛料:微软在服务美军时,绕过规定,让中国工程师间接操作系统。具体做法是找些“持美籍”的中间人——多是退役军人,把中国团队的指令复制粘贴进去。微软自己给这套机制起名叫“护卫机制”。 听着像是多了一层安全,其实是甩锅机制。这些“护卫”根本没能力判断技术风险,只是流程上的保险丝。一旦出事,好赖能推得出去。但风险还没来,质疑先到。美国国会一些人顺势上纲上线,说这是“系统性渗透”。 参议员科顿第一时间致信国防部,质问细节。当天下午,赫格塞思发声;当天晚上,微软执行。这反应速度,比美军换防还快。 不是微软有多爱国,而是清楚谁是“大客户”。微软的云服务业务,四分之一收入来自政府合同,其中大头就是军方。胳膊拧不过合同,哪怕你是“硅谷巨头”,也得乖乖认怂。 这场风波背后,是美国在系统性清理与中国技术人员相关的全部风险点。从实验室到服务器,从企业到高校,一个都不放过。 两个月前,美国国务院才刚宣布收紧中国留学生签证,尤其针对工程、信息、人工智能这些“敏感专业”。不少学生收到“社交账号、研究导师、项目内容”的补充审查通知,很多高校也紧急劝导学生别回国放假,怕回了就回不来。 从外企扫到学界,技术人才被当成潜在“国家安全隐患”。这不是普通的审查,是精准打击。 而企业这边,也不好过。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禁令,禁止全球范围内使用中国华为的“昇腾”芯片。理由?“可能”用了美国产的设计工具。注意,是“可能”。 这个“可能”,背后其实是美国在扩大自己的法律适用边界——不仅要本国企业听话,还要其他国家也不能碰。谁碰,谁就被追责。 全球技术供应链本就如蛛网交织,美国这是要硬生生把它剪断。结果是,别说中国,连欧洲、日本的科技公司也被裹挟进去,搞得人心惶惶。 在这种大气候下,微软的配合其实不是特例,而是范本——该表忠心的地方,不打折扣;该踢出局的人,别含糊。 但中方这边,也不是站着挨打。中国早几年就设下“阻断法”,外部法律干扰到本国企业的,可选择不执行。还有“反外国制裁法”,明确禁止国内企业协助执行外国对华制裁。再配合稀土出口管控,几乎把科技战的反制手牌全备齐了。 稀土是关键资源,美国搞高科技离不开它,中国是第一供应国。这张牌虽没明着打,但足够让对方心里发虚。 同时,中国企业的打法也在变。早期是躲,现在是硬刚。中微、长江存储等技术公司,已经在海外主动发起法律诉讼,争夺话语权。这是新变化——从被告席走到原告席,逻辑已经反过来了。 国际上,不少声音也开始对美国这种“国家安全放大化”表示不满。一些媒体、法律机构甚至公开质疑:你不能把所有竞争者都扣上“安全威胁”的帽子,然后就理所当然地封杀。 更大的问题在于,美国正把技术问题政治化,把全球科技协作逼成阵营站队。 你是合作伙伴还是“潜在间谍”?是开发者还是情报员?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师,正在被迫从这些问题中“选边站”。 搞科技本该是开放、协同、共享的,但美国正试图用“安全”来编织一道围墙,只为确保自己坐稳技术霸权。 可惜,技术不会永远为一个国家服务,创新也不是靠禁令能压制得住的。你封一个芯片,别人就研发替代;你卡一个人才,别人就内部孵化。 微软这次“踢人”,不是技术逻辑,是政治逻辑。但凡你懂一点系统开发就明白,工程师不是开关,按掉就换人,他们是积累出来的知识资产,是项目里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你今天按掉一个团队,明天可能就掉链子。 而被排除的中国,也不是原地不动。一边加快芯片研发,一边重构供应链,一边拿起法律武器。对这种技术脱钩潮,不是简单反击,而是慢慢挤压空间。 西方想的是构筑“技术长城”,但越是封闭,越像困兽之斗。 这一次,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整套游戏规则在被重新书写。 科技战,不止是算力、算法和服务器的对抗,它的终点是国家信用、产业主权和话语权的博弈。 微软踢掉的不只是几个工程师,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那个全球协作还能存点天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参考资料:《 美防长焦虑:中方人员不再参与任何项目-观察者网 》
微软前不久请了几位中国工程师去五角大楼处理设备故障,结果直接捅了五角大楼的马蜂窝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