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一位科幻小说家,曾在笔下勾勒过这样的愿景:百年后的中国能有十亿人口规模,具备二百五十万常备军力,国库三分之一收入投入军备,而那些沿海被强行租借的殖民地,都要完完整整地收回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05年,晚清小说家吴趼人在《新石头记》里描绘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未来中国:十亿人口规模、二百五十万常备军力、国库三分之一收入投入军备,而那些被列强强行租借的沿海殖民地,全部完完整整地收回来。
此番描写像是一个科幻迷的狂想,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这样的愿景简直比登天还难。
吴趼人不是第一个做这种梦的人,但他可能是第一个把这种梦写成畅销小说的人。
他刚开始写的时候,义和团刚闹完,八国联军把北京城洗劫一空,圆明园烧了,紫禁城抢了,连慈禧太后都跑西安避难去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惨,洋货倾销让本土手工业崩溃,民间怨声载道。
在这种环境下,他笔下的“文明境界”简直是个乌托邦,飞车、潜艇、人造太阳,甚至还有能改造国民性的“医心药”。
这些设定在今天看来不算稀奇,但在1905年,飞机才刚发明两年,潜水艇刚被美国海军采用,科幻小说在欧洲也才刚起步,吴趼人的想象力,某种程度上比当时的科技还要超前。
他为什么敢这么想?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他不是那种只会空谈的书生,在此之前他在江南制造局干了14年,从抄写员做到机械绘图员,甚至自己造过一艘蒸汽船在黄浦江上试航。
他亲眼见过洋人的枪炮轮船,知道中国落后在哪,也明白光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一套救不了中国。
他在小说里借贾宝玉之口讽刺那些盲目排外的义和团,也骂那些崇洋媚外的买办,比如那个叫“柏耀廉”的角色,连中国话都不愿说,满嘴洋腔,他的态度很明确:学西方可以,但不能丢了骨气。
《新石头记》里的“文明境界”不是凭空捏造的,它藏在山东曲阜的孔林里,吴趼人让贾宝玉从这里穿越进未来,暗示了一个关键信息,中国的未来必须扎根于自己的文化。
这一设定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保守,但在当时,它代表了一种折中方案:既拥抱科技,又坚守传统。
书里的“仁政”科技帝国,用儒家伦理驾驭西方技术,发明了“孝感电机”这种听起来荒诞却意味深长的东西,他似乎在说,科技再先进,也得有道德约束,否则就是另一场灾难。
有趣的是,吴趼人虽然写了这么一个理想国,但他本人对现实极度悲观,他在小说里安排了一个见过世面的老人,年轻时跟郭嵩焘出使欧洲,知道世界有多大,可连自己的孙子都劝不住,眼睁睁看着他们加入义和团去“扶清灭洋”。
老人对贾宝玉说:“此时世人性质,多半是野蛮透顶,不能改良的,虽有善法,亦无如之何,只有待其自死。”
这话听着绝望,却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他们知道问题在哪,可就是无力改变。
吴趼人的科幻梦,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神自救,当现实令人窒息时,文学成了最后的出口。
他的《新石头记》和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陆士谔的《新中国》一样,都是晚清知识分子在绝望中捏造的希望。
区别在于,梁启超喜欢宏大叙事,陆士谔爱玩精准预言,而吴趼人更接地气,他的贾宝玉会为火柴和电灯震惊,会纠结该不该学洋人,会愤怒于洋货铺子遍地却找不到一家卖土货的。
但正是因为这些细节让他的乌托邦没那么虚幻,反而有种触手可及的错觉。
一百多年后回头看,吴趼人的某些预言成了现实,中国人口早就突破十亿,军力全球前列,香港、澳门也收回来了。
用户10xxx83
老几说个话你都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