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飞夺泸定桥,22位勇士未留下姓名,他们后来去了哪里?有无音讯? 1935年5月,在大渡河湍急的水流面前,中央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国民党已将沿岸船只焚烧殆尽,我们有上万战士等着过河,时间不等人,一旦追兵到来,我们将陷入绝境。 当时,只剩下最后一条生路——泸定桥。 泸定桥,这座建于康熙年间的铁索桥,由13根铁索构成,下是湍急的大渡河,两岸是陡峭山脉,是连接大渡河两岸的重要通道。 夺下这座桥,战士们就能渡河,但国民党也早有准备,桥上木板被尽数拆除,只留下铁索在河流上方摇晃,再加上对岸敌军的火力压制,夺桥行动,难于上青天。 但红军已经没有第二个选择,5月28日下午4点,夺桥战斗打响。 红四团的炮火全力压制对岸敌人阵地,但国民党军队躲在工事里顽强反击。 为了打破僵局,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挑选出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他们肩负着为部队开辟通道的重任,攀爬铁索,一寸一寸向对岸靠近。 突击队出发后,红四团所有战士统一开火掩护。 22名勇士背着大刀和手榴弹,在摇晃的铁索上艰难前行,对岸敌军的重机枪疯狂扫射,子弹在他们身边呼啸而过。 当他们接近桥头时,丧心病狂的敌人浇上汽油点燃铁索,妄图阻断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长廖大珠挺身而出,用身体扑灭火焰,跳入敌军阵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其他勇士见状,也纷纷跟上,与敌人厮杀在一起。 敌人顿时乱了阵脚,纷纷丢下装备逃窜,红军夺下了这座至关重要的桥。 由于战事紧张,红军并未及时记录下22位勇士的名字。 上世纪50年代,王永模被调到泸定县委宣传部工作,从此踏上寻找勇士的征程。 最初,能够确定的,只有红四团老战士们回忆出的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梓华、刘金山等人,其他人的姓名,都彻底湮没在岁月之中。 为此,王永模跑遍大半个中国调查,直到1975年,他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发现一份珍贵档案,上面记载“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之一”。 经询问,这份档案信息来自河北廊坊军分区。 他立刻前往河北,在廊坊军分区的帮助下,确定刘梓华是22勇士之一。 此后,王永模继续深挖线索,在刘梓华的相关资料中又惊喜地发现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和魏小三几位英雄的名字。 后来,他又得知杨田铭也是22勇士之一,只是已在1963年去世。 历经多年努力,王永模确认了12位勇士的身份,但仍有10位勇士查不到下落。 更可惜的是,好几位战士,都没有查到后来的去向,他们可能牺牲在了后续的战争中,也可能在和平到来后回到家乡,成为了普通人。 但我们仍然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把22位勇士的名字全部调查清楚,让他们能够被后人铭记。 参考资料: 河北新闻网《飞夺泸定桥》
1935年飞夺泸定桥,22位勇士未留下姓名,他们后来去了哪里?有无音讯? 193
清幽画师君
2025-07-21 03:28:12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