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亲自审问他,可袁殊却是一点不慌: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7-20 22:52:17

1939年,“5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亲自审问他,可袁殊却是一点不慌:“我的身份,岩井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1939年,上海沦陷,袁殊以五重身份游走敌我之间,情报界暗流涌动。他被汪伪76号逮捕,面对李士群的审讯,镇定自若,抛出岩井英一的名字,瞬间扭转局势。这位地下党员如何凭借智慧与胆识,在日伪、军统、中统、青红帮间周旋,完成炸毁76号的秘密任务?他的传奇经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险与抉择?一层层身份揭开,悬念丛生,引人探寻。 1939年,上海沦为日军占领下的孤岛,租界虽维持表面繁华,却掩盖不住紧张气氛。日军扶植汪伪政权,成立特务机构“76号”,设于极司菲尔路76号,专门镇压抗日力量。76号由李士群与丁默邨操持,招募青帮流氓,手段残忍,军统与中统特工接连受挫,情报网损失惨重。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自幼随母亲在上海生活,1929年赴日留学,接触马克思主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属潘汉年情报系统。他精通日语,文笔出众,借记者身份打入中统,担任新声通讯社记者,又通过黄埔系表兄贾伯涛进入军统,获少将头衔。此外,他加入青红帮,拜杜月笙为师,成为“通”字辈成员。最隐秘的是,他与日本外务省特务岩井英一建立联系,表面为日方提供情报,实则为党组织搜集日伪动态。袁殊的五重身份——中共地下党员、军统少将、中统特工、青红帮成员、日方情报员——使他在上海滩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袁殊的真正使命是执行党组织任务,获取日伪核心情报。1937年淞沪抗战,他化装成日本学生,潜入日军阵地,带回关键军事情报,助中国军队减少损失。上海沦陷后,他组建秘密行动小组,炸毁虹口日军军火仓库,军统为此记大功。1939年,军统头目戴笠下令袁殊策划炸毁76号总部,铲除李士群。袁殊与王天木等人合作,筹备爆破计划,准备通过地道安放炸药。不料,王天木被76号抓获。李士群以酒菜款待王天木,释放后未见伤痕,戴笠疑其叛变,下令刺杀。王天木走投无路,投靠76号,出卖袁殊,导致其行动暴露。袁殊家中被搜出地形图与爆破计划书,旋即被捕,押往76号总部。 76号总部以酷刑闻名,李士群亲自坐镇,欲从袁殊口中套取军统机密。袁殊深知李士群依附日军,经费由日本外务省掌控,而岩井英一正是外务省在上海的特务头目,掌管经费分配。袁殊与岩井相识于1932年,当时他以记者身份出席日本领事馆招待会,手持日文杂志,引起岩井注意。岩井欣赏袁殊的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主动提供每月200元的“交际费”,将其发展为情报员。袁殊将此事汇报党组织,获准利用这一身份潜伏。1939年被捕后,袁殊迅速通过渠道通知妻子马景星,指示她联系岩井求援。潘汉年获悉后,同样安排马景星向岩井求助。岩井闻讯大怒,责骂李士群未通报就抓人,亲自赶往76号要人。李士群迫于岩井掌控经费的压力,不得不放人。岩井将袁殊带离76号,设宴款待,并透露有意让他主持“岩井公馆”。 岩井公馆是1938年日本外务省在上海设立的情报机构,与军方支持的76号存在派系冲突。岩井看中袁殊的才干,欲通过他实施“以华制华”策略。袁殊请示潘汉年后,接受岩井提议,公开以“严军光”名义发表《兴亚建国论》,表面投靠日伪,实则为党组织掩护情报工作。1939年11月,袁殊在上海宝山路938号成立“兴亚建国运动本部”,任总干事,岩井为顾问。他借此平台掩护地下电台,向延安传递日军部署、苏南清乡计划等情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袁殊利用岩井提供的通行证,协助潘汉年从香港撤离宋庆龄等800余名进步人士。袁殊还安插陈孚木、恽逸群等地下党员进入岩井公馆,获取日伪高层动态,支援抗战。 李士群在放人后,对袁殊保持警惕,派人暗中监视,但袁殊行事谨慎,未露破绽。他利用岩井公馆与76号的矛盾,灵活周旋,确保安全。1943年,李士群因与日方冲突加剧,被日本宪兵毒杀。王天木投敌后,抗战胜利被审判处决。1945年日本投降,袁殊安全撤至解放区,五重身份未暴露。戴笠仍以为他是军统忠诚成员,欲授中将军衔。袁殊淡然处之,继续为信仰奋斗,直至1987年去世。他的情报生涯,凭借多重身份与缜密筹谋,堪称传奇。 袁殊的故事揭示了抗战时期情报战的复杂与凶险。你如何看待他在多方势力间游走的智慧与勇气?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0 阅读:0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