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

彭丽说 2025-07-20 19:38:14

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他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要不要见见?”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1831年出生于广西贵县。16岁加入拜上帝会,随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崭露头角。他率军转战多省,攻克城池无数,军事才能出众。石达开治理地方时,注重民生,减免苛捐杂税,深受百姓拥戴。1863年,他率数万太平军进入四川,试图渡过大渡河,却因决策失误铸成大错。驻扎紫打地期间,他因小妾生产大摆宴席,耽误数日,导致清军合围。石达开孤身赴敌营谈判,试图换取部下生路,终被凌迟处死,年仅32岁。其部下多被屠戮,太平军在此覆灭。 宋大顺,四川石棉县安顺场人,清末秀才,约1840年代出生,1935年时近90岁。他世代居住大渡河西岸,目睹1863年石达开兵败,对当地地形、水文了如指掌。宋大顺以教书为生,生活简朴,未参与政治。其家族延续至今,后人宋福刚致力于红色遗址保护。宋大顺虽非历史显赫人物,却因1935年向红军提供关键建议,成为长征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935年5月25日,红军长征至四川大渡河安顺场。2万红军历经七个多月跋涉,衣衫褴褛,伤病缠身。身后,20万敌军穷追不舍,蒋介石派飞机撒下传单,宣称大渡河将是红军葬身之地。大渡河正值汛期,水流湍急,造船渡河需数月,时间却仅剩十天。毛主席召集刘伯承、聂荣臻商议对策,渡河工具仅三艘小船,每船载十人,往返耗时过长,架桥亦因水势凶猛屡次失败。石达开当年的失败如阴霾笼罩,1863年,他因耽误时机、缺乏接应,全军覆没。红军若不迅速渡河,恐重蹈覆辙。 李富春获悉附近村民或知渡河办法,派人探访,找到90多岁的宋大顺。老人曾亲眼见证石达开兵败,熟知大渡河地形。毛主席亲自拜访宋大顺,询问石达开失败原因。宋大顺指出,石达开因庆祝小妾生产贻误战机,又召回先头部队,失去对岸接应,导致全军覆灭。毛主席将红军困境告知:汛期水急,敌军逼近,渡河无望。宋大顺建议,300余里外有泸定桥,铁索横江,可供大军通过,但需速行,绝不可停留。毛主席采纳建议,连夜部署:刘伯承率部强渡安顺场,主力急赴泸定桥。 5月25日晨,熊尚林率17勇士乘小船强渡,岸上炮火掩护,击退川军反扑,渡口夺下。主力部队分两路急行军,沿大渡河向泸定桥进发。160公里山路崎岖,战士脚底磨出血泡,鞋底破损,仍昼夜兼程。5月29日,红四团一日夜行军240里,抵达泸定桥。桥面木板被敌拆除,仅剩九条铁索。廖大珠率22名突击队员匍匐前进,敌军火力密集,数人中弹坠河。敌方放火烧桥,队员冒死扑灭烈焰,守住桥头。刘伯承率部赶到,两面夹击,敌军溃败,红军主力成功渡桥。 红军渡过泸定桥,摆脱追兵,继续北上,完成长征壮举。毛主席总结作战,称宋大顺的建议至关重要,避免了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宋大顺此后归隐田间,晚年安居,卒年无考。其后人宋福刚传承家族记忆。1983年,13岁的宋福刚随父管理大渡河纪念碑,守护铁索、木船等遗物。2004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落成,宋福刚成为工作人员,常向游客讲述曾祖父与红军的故事。石达开的失败作为历史教训,刻于纪念馆展板,与红军胜利形成鲜明对比。 大渡河边的壮举凝结为纪念碑与铁索,激励后人。宋氏家族与红军的故事自1935年起延续至今。宋福刚每日在纪念馆讲解,声音洪亮,指点展品,述说红军如何以血肉之躯夺取胜利。纪念馆内,铁索模型、渡河木船、红军遗物陈列,吸引无数游客驻足。石达开的悲剧提醒后人,时机与接应的重要性。红军的成功,离不开宋大顺那句“切记不可停留”的忠告。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彭丽说

彭丽说

彭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