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么能这么聪明!”5月8日,山东东营,一母亲给孩子掏耳朵时,竟发现孩子耳道深处有“异物”,母亲灵机一动,用棉棒蘸取了少量热熔胶,成功将其取出,原来是个小石子,而孩子曾去淘气堡的沙坑玩耍,网友:“这办法得需要一个不乱动的孩子。” “不要动啊,一会就能取出来了”妈妈在孩子耳边轻轻说。今天下午,她正要给孩子掏耳朵,却发现孩子耳朵里堵了一个黄色的东西,她想起孩子前几天在淘气堡沙坑玩过,判断可能是石子。 于是她灵机一动,竟用棉棒蘸取熔化状态的热熔胶,轻轻塞进孩子耳道,等胶冷却后一拉,果然粘出一颗小米粒大的石子。网友纷纷调侃:“这办法得配个木头娃,乱动就完蛋!” 这个做法看似聪明,但实际上有几个巨大的隐患。首先就是热熔胶,热熔胶需加热到120℃以上才能熔化,而儿童耳道皮肤薄如纸。耳鼻喉专家曾多次警告:高温胶体接触黏膜瞬间可致烫伤,引发肿胀感染,甚至永久损伤听力。 不仅如此,医学专家也曾强调:热熔胶冷却后变硬,如果一不小心粘住耳道皮肤,强拉可能撕裂耳道。而且残留胶体比石子更难清理,如果想取出就需要做全麻手术。 报道还显示,这位妈妈使用棉签深入耳道,这样极易将异物推向鼓膜。临床中常见家长用发卡等略显尖锐的物品掏耳朵,结果孩子突然扭头,直接捅破鼓膜致耳聋的情况,家长务必要重视,避免悲剧发生。 儿童耳道进入异物后,正确处理的核心原则是:禁止自行操作,及时就医。 当我们发现异物后,家长第一时间应该先保持冷静,避免因慌乱加剧孩子恐惧。千万不要尝试用棉签、镊子、胶水等工具自行掏取,也不要晃动孩子头部或强行按压,以防异物移位至耳道深处或造成黏膜损伤。 如果异物为昆虫,可以先滴入一两滴常温橄榄油,暂时阻断其活动,缓解孩子不适。如果是黄豆之类的植物性异物,千万不要滴水,豆类遇水膨胀会增加取出难度。 但是家长得知道,有些孩子是不会主动喊救命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看看孩子是不是总是掏耳朵,或者歪着头看电视,又或者突然变得安静不说话,这些可能就是耳朵进东西了。 夏季假期长,孩子们在游乐场疯玩的时候,危险可能就藏在那些小东西里。沙坑的沙子、海洋球池里的小珠子,随时可能钻进孩子耳朵鼻子。 一旦发现耳朵有异物,首先安抚孩子情绪,减少其挣扎,随后尽快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会根据异物类型,使用耳内镜、专用镊子或冲洗等专业方式取出,确保安全无损伤。千万不要像这位妈妈一样自行处理,这种行为风险极高。 虽然这次事件以“成功”告终,但本质上是将孩子置于烫伤、感染、听力损伤的三重风险中。医学共识明确反对非专业人士使用非常规方法处理耳道异物,家长应牢记:及时就医是唯一安全选择。
“人怎么能这么聪明!”5月8日,山东东营,一母亲给孩子掏耳朵时,竟发现孩子耳道深
六分知识
2025-07-20 16:15: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