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日照非遗探寻:在传承与创新中触摸文化温度】——非遗探查实践队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2025年7月3日至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走进日照,足迹遍布博物馆、文化馆、东夷小镇、黑陶工作室及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通过与传承人对话、观察游客反馈、记录非遗场景,团队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中,探寻非遗传承的活力密码与旅游融合的可能路径。
一、博物馆:凝固的时光里藏着故事
7月3日上午日照市博物馆的民俗展厅,一件靛蓝色“海青衫”静静陈列。粗布面料上,白色布边勾勒出浪花轮廓,衣襟处的海浪刺绣藏着渔民对平安的祈愿。展柜旁的多媒体屏里,老渔民摩挲着同款衣物回忆:“浪打不透的厚实布料,是出海时的底气。”静态展品与口述影像的结合,让历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更深处的黑陶专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堪称“指尖奇迹”。透过展柜下的放大镜,器壁上细密的旋纹清晰可见,仿佛能看见先民转动陶轮的专注。从民国时期的实用器皿到现代艺术摆件,展区按时间线陈列的黑陶作品,默默诉说着工艺的演变。但队员也发现,多数游客仅停留片刻便匆匆离开,“想了解背后的技艺故事,却找不到更生动的解读方式”成为不少人的遗憾。
二、文化馆:传承人手中的传承与突破
3日下午去到了文化馆的非遗研究中心,渔民号子的曲谱静静躺在档案袋里,纸张边角的磨损见证着岁月。传承人现场演唱时,雄浑的号子声撞在场馆墙壁上,仿佛重现了渔民合力拉网的壮阔场景。只是如今,能完整唱完整套号子的人已寥寥无几。
剪纸展区里,传统与创新正在对话。传承人指尖的红纸,既能化作“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也能变身为点缀着金色亮片的星际主题作品。墙角的展示架上,龙须被剪刀尖细细挑出的巨龙剪纸,与融入镂空技法的宇宙纹样作品相映成趣。不过,传承人坦言,定期开展的非遗体验课因宣传不足,常面临“知道的人少、参与的人更少”的困境,简单的技艺教学也难以让体验者触及文化内核。
三、东夷小镇:烟火气中的非遗表达
3日傍晚,灯笼次第亮起时,我们进入东夷小镇后发现游客特别多,许多特色的日照海产品以及流行的网络美食,只是逛遍小镇,队员发现,吃的喝的商家比较多,但是非遗商铺却比较少,且商品多为小型摆件,同质化明显。“想带点独特的文创回去,却挑不出特别的”,成了年轻游客的共同感受。
四、黑陶工作室:泥土与火焰的千年对话
4日下午,城郊厂房里的秦慧敏黑陶工作室,藏着泥土与火焰的秘密。院中晾晒的陶坯整齐排列,拉坯机前,秦慧敏双脚交替蹬动踏板,陶泥在掌心逐渐升起,修长的瓶身初具雏形。货架上的半成品里,一件颈部有修复痕迹的陶罐格外特别。“烧坏后打磨裂纹,再镶嵌银丝,反而成了新样式。”秦慧敏拿起作品,阳光透过银丝裂纹,在地面投下细碎光斑,恰似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火花。
五、海滨森林公园:自然与非遗的邂逅可能
从工作室出来,去到森林公园。队员们沿着海岸线走访时发现,园内仅少数宣传牌提及海洋非遗故事。“要是林间广播能传来渔民号子,观景台能讲讲海洋非遗传说,逛公园时就能不经意间撞见文化了。”这一想法,成为团队记录的融合方向。
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到工作室的匠心坚守,从文化馆的活态传承到小镇的烟火表达,实践队在日照的非遗探寻中,既看到了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也捕捉到了游客对深度体验的期待。这些观察与思考,或许正是非遗与旅游携手前行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