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麦克阿瑟被安排与象征着日本最高信仰的日本天皇见面。见面前,日本首相告诉麦克阿瑟:见面时,不能和天皇握手,不能直视天皇的眼睛,脚不能踩到天皇的影子,不能站在天皇的左边,更不能拍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1月1日,当“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向全日本宣告自己是凡人而非“现人神”时,许多民众都屏息聆听。 这份《人间宣言》看似为战后日本的民主化铺下了基石,可是一张文书,真能轻易抹去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神话信仰吗? 事实上,在这份宣言公布之前,一场无声的博弈早已结束,有人用一系列精准的象征性行动,对根植于日本民族精神深处的“天皇神性”,完成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解构。 战前的日本,天皇远不止是国家元首,他被奉为活在尘世的神,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烙印在每个国民心中。 即便是在1945年战败投降、国破家亡之际,这份信仰也未曾动摇。 也正因此,当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进驻日本时,他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是废黜天皇,冒着激起全国性骚乱的风险,还是保留其地位,却可能为军国主义留下复燃的火种? 麦克阿瑟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让天皇“自我凡人化”,而裕仁天皇本人,当时也正处于巨大的政治压力下。 为了避免因战争责任被送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他主动提出拜会麦克阿瑟,以示顺服。 谁知,这次会面的筹备,反而成了日方维护神性的最后一次尝试,他们递交了一份近乎苛刻的“会见规程”:不准握手、不准直视、不准踩到影子、不准拍照。 每一条禁忌,都是将天皇神话具象化的仪式,麦克阿瑟收到文件,只是重重拍在桌上,便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深知,这不过是同意了游戏的开场,而并非屈从于游戏的玩法,他要的不是在枝节上争输赢,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成为那个打破规则的人。 在会面当天,当裕仁乘坐的车驾抵达盟军司令部,没有礼炮,也没有欢迎仪式,然而,只有麦克阿瑟独自一人笔挺地站在门口。 尽管街道两旁依旧跪满了送行的民众,但在这里,一切规矩都已悄然改变,接下来,便是一场凡人将军对神性权威的解构三部曲。 第一幕是距离的打破,日方明确要求,会见时必须保持至少两步的“安全距离”,然而,当天皇下车,麦克阿瑟却不紧不慢地向前走了三步,每一步都稳稳地踏碎了那条无形的界线。 第二幕是凡人与“神体”的触碰,自明治维新以来,天皇的身体被奉为“神体”,不容凡人触碰,可是,麦克阿瑟伸出手掌的时机算得分秒不差,就在日方翻译官准备上前阻拦的前一刻,他的手已经稳稳悬在半空,不容拒绝。 这绝非一次寻常的握手,而是不容置疑的逼迫,天皇终是递出了手,这一动作让在场的日本随员皆僵立原地,空气仿若凝固。 最后,则是权威的易位,在会客室里,两张椅子早已按日本习俗摆好,左为尊,右为客,左侧的座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过去从未有凡人落座。 然而麦克阿瑟进门后,径直走向左侧,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一名年轻的日方随员试图提醒,却被身旁的长官用眼神制止,麦克阿瑟就那样坐着,无声地向在场的每一个人宣告:你们过去信奉的一切,到此为止。 不过,真正的致命一击,定格在了一张黑白照片上。 合影本不在日方计划之内,他们绝不允许任何影像记录,但美军摄影师早已藏在门后待命,会谈结束后,麦克阿瑟起身走向镜头,而后向天皇挥了挥手。 天皇迟疑片刻,还是走到了他身边,快门连闪三次,过程不足十秒,却拍下了文明冲突史上最刺眼的一帧画面。 照片中,体型强壮的麦克阿瑟双手叉腰,姿态松弛,而他旁边的天皇却显得矮小,两人并肩而立,形成性了鲜明的对比,权力的高下也一目了然。 随后,麦克阿瑟旋即下令翻印此照片十万张,并用尽一切途径,将这些照片速度抵达日本的每个角落。 他不需要解释这张照片意味着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一场心理战的终结。 这张照片在日本国内激起了滔天巨浪,一开始是愤怒与羞辱,最终是沉默与接受。 当民众第一次看到他们的“神”以如此凡人的姿态,与一位外国军人并肩而立,甚至明显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象征性的权力转移,比任何宣言都更具颠覆性,关于“天皇是否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讨论,第一次从禁忌话题变成了私下议论。 这场会面后,裕仁天皇选择了沉默,再未公开表达任何异议,几个月后,他正式发表《人间宣言》,亲口否认了自己的神性。 麦克阿瑟并未废黜天皇,仅挪动一张椅子,伸出一只手,拍下一张照片,便将那延续千年的神话拉下神坛。 【信源】日本天皇走下神壇的見證 近代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新聞照片之一 香港01 2011-11-15
1945年,麦克阿瑟被安排与象征着日本最高信仰的日本天皇见面。见面前,日本首相告
时光旧梦远
2025-07-20 10:22: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