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浙江男子买不起学区房,竟花300元买“房产证”送儿子进名校小学。4年后男子事迹败露,学校认为他破坏了教育公平,获得了本不属于他的教育资源,将其告上法庭,法院这么判了。 2018年每天清晨,浙江嘉兴的街头像所有中国城市一样,上演着一场送孩子上学的迁徙。开豪车的、骑电瓶的、步行的,家长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学校。在这人潮中一个叫苏某的工厂工人,也怀着同样的目标,却悄悄做了一个足以改变全家命运的决定。 苏某没什么特别,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可他看着自己聪明伶俐的儿子,心里却像压着一块石头。他比谁都清楚,在这座城市,一张好学校的入场券,早就和房产证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而一套学区房的首付,对他这样的工人来说,是个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我只是想给他一个好点儿的未来,这有错吗?”夜深人静时,这份无力感啃噬着他。父爱是沉甸甸的,可在现实面前,又显得那么轻飘飘。就在苏某一筹莫展时,一个机会找上了门。一个同事告诉他,网上能买到“假的”房产证。 这个念头让他心惊肉跳,可一想到儿子,他还是咬了咬牙,花了300块钱,赌了一把。为了让这场戏万无一失,苏某甚至特意跑到那个他根本买不起的学区,像侦探一样“踩点”,编了一个压根不存在的门牌号,然后把这个地址印在了那本足以以假乱真的“房产证”上。 谁知这本300块的证,竟然真的敲开了当地一所名校的大门。接下来的四年,成了苏某人生中最矛盾的一段时光。儿子在学校里如鱼得水,成绩优异,人缘也好。每次听儿子眉飞色舞地讲学校里的趣事,他一面是为人父的巨大欣慰,另一面却是深藏心底的惶恐与愧疚。 他庆幸自己“赌”赢了,也害怕真相败露的那一天。平静的日子终究是借来的。2022年,一纸来自教育局的通知,要求学校全面复核学籍和房产信息,瞬间击碎了苏某一家虚构的安稳。他的秘密很快被揭穿,警察找上了门。 在法庭上苏某流着泪认了罪。但他还是忍不住为自己辩解:“学区房那么贵,我们这种普通人怎么买得起?学校非要看房产证,这不是在划分阶层吗?难道只有有钱人的孩子,才配上好学校?”这番话与其说是辩解,不如说是一个底层父亲对现实最无奈的质问。 最终法律给出了判决:苏某因买卖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判决一出舆论瞬间撕裂。有人觉得法官不近人情,一个父亲的无奈之举,何至于此?这句“可怜天下父母心”说尽了同情。 可也有人说规矩就是规矩,同情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是人人都这么干,教育公平就彻底成了笑话。这场争论的背后,恰恰是中国教育最拧巴的现实:优质教育资源与房价的畸形捆绑。它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像苏某一样的家庭卷了进去。家长们望子成龙,却只能对着天价学区房望房兴叹。 进一步看苏某案的悲剧性远不止于此。他为了儿子的“前途”而犯法,最终他留下的这份前科,却可能变成儿子前途上真正的障碍。在未来如果儿子想考公务员或进入某些特定行业,政审这一关,父亲的案底或许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代际代价,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苏某用300块的“抖机灵”撬动了本不属于他的教育资源,却也为儿子的未来埋下了一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雷。他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更尖锐的问题。 当一个社会制度把人逼到不得不靠违法去争取基本公平的时候,我们真正该审判的,仅仅是那个犯了法的人吗?如何拆掉那堵由房产筑起的高墙,让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地享有教育的阳光,而不是被价格“绑架”,这恐怕才是比苏某案本身更需要答案的难题。 信源链接:https://m.gmw.cn/baijia/2023-02/09/1303278233.html
S妈住的豪宅要易主了!这把火终于烧到了自己身上。房产证上的名字不是她,法律文件里
【4评论】【1点赞】
清北送达邬老师
儿子不能考公了
乀詂
这个成本,我也愿意付出
用户11xxx61
我们安徽租房就可以上好学校,不必买学区房,话说回来,小学有必要上名校吗?
七月流泪
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