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中情局就立马开始调查氢弹技术泄密事件,20年后,美国人才知道一个从没留过学的国产土专家,吊打了美苏的科学家,研制出中国特有的“于敏构型“氢弹。 于敏1926年出生在天津宁河芦台镇,家境普通,父亲是个小职员。他小时候在木斋中学读书,成绩顶尖,后来转到耀华中学。1944年考进北京大学,先学电机工程,后来迷上物理,转到物理系,跟着导师张宗燧读研究生,还当过助教。他特别爱钻研,图书馆里常能看到他翻英文期刊,抄笔记抄到手酸。1951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原子核物理,写了不少论文,提了个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出了本《原子核理论讲义》。1957年,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来中国交流,于敏负责接待,回答问题条理清楚,公式推导得飞快,得了个“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称号。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防力量弱,西方国家动不动拿核武器威胁。领导人下决心,无论多难也要搞出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全国振奋,但氢弹的难度是另一个级别。氢弹靠核聚变,能量比原子弹的核裂变大得多。美苏冷战时,美国集结三千多科学家,砸了几十亿美元,用七年才搞出第一颗氢弹。苏联靠情报偷了点图纸,也花了六年多。中国呢?设备差,资金少,技术还被封锁,苏联帮我们造原子弹时,氢弹技术一点不漏。就在这条件下,中国科学家接下任务,要在最短时间干出成果。 1961年,钱三强找到于敏,给他布置了氢弹理论预研任务。于敏没犹豫,直接投入。他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选哪种聚变材料:氘氘、氚氚还是氘氚?每种方案都需要海量计算,可中国没提炼氘和氚的设备,只能靠手算。他带着团队整天泡在办公室,桌上堆满草稿纸,算盘珠子打得啪啪响。国外有本期刊登了个氢弹模型,看着很牛,不少人觉得照着做能省事。于敏却不信,埋头推算,硬是发现模型有问题,果断放弃。后来国外实验证明他是对的,省了一堆资源。 1965年,于敏当上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任务更重了。他得在没电脑的情况下,把氢弹的理论框架搭出来。团队每天对着黑板推公式,粉笔灰掉一地。1966年,原子弹项目结束后,上海的J501计算机空出来,于敏赶紧带队过去。机房里磁带轮转个不停,他盯着输出的纸带,逐行检查数据。整整一百天,团队没日没夜干,衬衫都汗湿了,终于推导出“于敏构型”。这构型不用昂贵的氚,避开了半衰期短、维护成本高的麻烦,比美苏的“T-U构型”省钱又实用。美国用了五年才搞定的理论,中国一百天就干完了。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试爆场,轰-6战机飞过,降落伞把氢弹送下去,8点20分,爆炸成功,蘑菇云冲上天。整个过程只用了两年八个月,速度快得让世界傻眼。美国中情局坐不住了,怀疑有人泄密,查遍所有知情人,啥也没找到。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中国靠一个从没留过学的于敏,带着团队,硬生生用纸笔算出了氢弹。于敏构型不光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因为不用氚,维护成本低,能长期储存,随时可用。美苏的“T-U构型”虽然威力大,但氚半衰期12.5年,每6.5年得换一次,一公斤氚要3000万美元,贵得离谱。 试爆成功后,于敏没停下脚步。他接着研究核武器小型化,1969年去了绵阳深山,参与中子弹开发。他身体不好,辐射和劳累让他多次病倒,但还是坚持工作。实验场里,他慢慢爬上观察台,盯着数据核对。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拿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他在人民大会堂坐着轮椅,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白发在灯光下闪着光。2019年1月16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他办公室里那台老计算器和泛黄笔记本还在,静静诉说着他的贡献。
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中情局就立马开始调查氢弹技术泄密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7-20 06:23:30
0
阅读:118
用户10xxx60
国之干城 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