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歼20,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在网上看到一个非常棒的回答:是歼20拯救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性命和尊严,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重量,我们得把记忆拉回到那个让人心痛的年代,回到那个只属于“81192”的时刻。 当时在南海的上空,王伟驾驶着他的歼-8II战斗机,面对的是技术上遥遥领先的美军侦察机。 那是一场不对等的对峙,我们的飞行员用生命去捍卫国家的领空,最终留给所有国人的是一个永远无法返航的编号和无尽的悲愤。 那串数字,像一根针扎在心头,时刻提醒着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尊严是多么的脆弱。 那个时候,我们空中的主力还是歼-7和歼-8,最好的也不过是基于苏-27平台改进而来的歼-11。 而太平洋的另一边,美国的F-22“猛禽”战斗机已经横空出世,用它的隐身能力和超音速巡航,给全世界的空军重新定义了什么叫空中优势。 这种技术上的代差,是令人感到窒息的。 这种巨大的差距,甚至催生了一个内部流传的、极其悲壮的推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到底需要牺牲多少架歼-8,才有可能拼掉一架F-22? 这个问题本身,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不能永远指望用血肉和勇气去填补技术的鸿沟。 国家需要安宁,民族需要尊严,就必须拥有能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王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一个承载着国家希望的项目被悄然批准,它的内部代号,就是后来的歼-20。 从那时起,无数科研人员投身于一场沉默的攻坚战,那些年里,他们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外界无人知晓。 直到2011年1月11日,成都的天空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身影。 一架外形科幻的黑色战斗机拔地而起,完成了首次试飞。 巧合的是,当时到访中国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不久前还公开预测中国在2025年前造不出五代机。 歼-20的这次亮相,就是对这种论调最直接、最有力的回应。 歼-20的诞生,不仅仅是一架飞机的成功,它代表了中国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跃升。 它的机身大面积使用了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这让它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重量更轻,能够承受住极高的过载,在空战中做出各种高难度机动。 它独特的气动布局,特别是那对标志性的鸭翼,配合极为复杂的飞控系统,让这个庞大的战斗机拥有了超乎想象的灵活性。 更关键的是它的隐身能力,这并非简单的涂层,而是从外形设计到材料应用的一整套系统工程。 最终的效果,就是让它能像一个幽灵刺客,悄无声息地穿透对手的防空网。 在信息化的今天,歼-20更是一个强大的空中作战节点。 它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数据链系统,能实时与预警机、无人机、地面站共享战场信息。 甚至可以指挥歼-10C、歼-16等战机协同作战,将单打独斗的空战模式,升级为体系化的网络作战。 从2016年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到2017年正式列装部队,再到2018年担负战备巡航任务,歼-20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如今,这把“国之利剑”已经成规模地部署在南海、台海等关键方向,飞行员都是优中选优的精英。 所以,我们再回头看开头的那个问题,今天我们能够安稳地生活和发展,这份和平与安宁的背后,离不开像歼-20这样国之重器的默默守护。 它打破了某些国家试图构建的“空中封锁圈”,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和战略主动权,它让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了说“不”的底气。
最近在网上流传一张歼-20座舱的图片,引发了不少关注。图中,飞行员大腿上的亮斑引
【2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