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斩杀李善长一家70余人。闻此,李善长拿出皇帝赐给他的免死金牌!

文山聊武器 2025-07-19 23:25:37

1390年,朱元璋斩杀李善长一家70余人。闻此,李善长拿出皇帝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一声:“你看清楚···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顿时哑口无言! 李善长,字百室,1314年出生在濠州定远,家境贫寒,自幼刻苦读书,熟读经史,尤其精通法家学说,擅长谋略。他早年隐居乡间,观察乱世局势,拒绝了多方势力的招揽。1354年,40岁的李善长看中了26岁的朱元璋,主动投奔。当时朱元璋刚脱离郭子兴,自立门户,势力尚弱。李善长以分析汉高祖刘邦的成功之道,赢得朱元璋信任,被任命为掌书记,负责文书事务。 他迅速展现才干,参与战略规划,管理粮草供应,招募人才,调解内部矛盾,稳定后方秩序。攻克太平后,他亲自制定安民告示,严明军纪,确保地方安定。郭子兴曾试图拉拢他,李善长坚辞不从,表明忠心。 随着朱元璋势力壮大,李善长职责愈加繁重。他筹划盐茶专卖制度,亲自考察两淮盐场,完善财政体系。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李善长被任命为右相国,主持政务。1368年明朝建立,他被封为左丞相、韩国公,获赐免死金牌两块,地位仅次于皇帝。他主持制定《大明律》,监修《元史》,规范宗庙礼仪,为新朝奠定制度基础。其子李祺娶临安公主,李氏家族声势显赫。然而,李善长逐渐恃功自傲,与同僚刘伯温因律令制定产生分歧,公开责骂对方,刘伯温畏惧其权势,辞官归隐。 1372年,58岁的李善长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辞官,试图试探朱元璋的态度。朱元璋迅速批准,赐予大量土地和佃户,叮嘱其安心养老,态度冷淡。 李善长不甘心退出朝堂,暗中扶持弟弟李存义和侄子李祯入朝,又推举亲信胡惟庸为左丞相,试图间接控制朝政。胡惟庸逐渐掌权,与李善长书信往来频繁,关系密切。1380年,胡惟庸因涉嫌谋反被朱元璋处死,株连数千人。李存义父子本在株连之列,朱元璋念及旧情,特赦其死罪,流放崇明。李善长未因此感恩,反而越发肆无忌惮。 李善长的亲戚和同乡依仗其威势,在地方上侵占田地,欺压百姓,引发民怨。朱元璋多次警告,李善长却置若罔闻,频频为亲戚求情。1385年,御史台官员开始弹劾李善长,指控其与胡惟庸案有关。139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余波,彻底清算李善长。御史揭发其与胡惟庸过从甚密,称胡惟庸曾许诺事成后封其为淮西王。证据确凿,朝臣竞相弹劾,李善长旧日不法之事被一一翻出。他被押至刑场,试图以免死金牌保命。朱元璋命其细看金牌,牌上刻有“除谋逆外”四字,李善长无言以对。最终,他与一家七十余口被处死,震惊朝野。 李善长被诛后,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将其列为首奸,株连淮西勋臣数十家。陆仲亨、费聚等开国功臣相继被处死,家眷流放边疆,宅邸被抄没。1391年,御史解缙与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鸣冤,称其位极人臣,无谋反动机,朱元璋未予理会。李善长之子李祺因尚公主免于连坐,却被幽禁府邸,行动受限。其幼子李芳、李茂因年少获赦,后被黔宁王沐英收养,迁往云南。李茂后任临沧旗千卫镇抚,终老边陲。朱元璋借此案废除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皇权空前集中。1644年,南明弘光帝追谥李善长为“襄愍”,其墓前碑文斑驳,草木荒凉。 李善长的悲剧,源于他对君臣关系的误判。他自比萧何,以为功高盖世,手握金牌便可保全,却未料朱元璋的多疑与果断。金牌虽能免一般罪行,却无法抵挡谋逆之罪的杀机。他早年殚精竭虑,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晚年却因骄纵与私心,招致灭顶之灾。 胡惟庸案的牵连,暴露了他与亲信的密切往来,给了朱元璋清算的理由。明初的政治清洗,旨在巩固皇权,李善长不过是其中一环。他的结局,既是个人的失败,也是时代权谋的缩影。功臣的荣耀,往往伴随着无常的风险。

0 阅读:98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