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红情遍田畴,兴村续锦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博速搞笑 2025-07-19 22:31:26

秦岭笑谈[超话]【红情遍田畴,兴村续锦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4日深入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地区,实地调研这片红色沃土的发展现状。

深访旧址,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队首先来到四川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这里是“鸡鸣三省会议”的主要旧址所在地。在乡中心的会议旧址陈列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当年红军使用过的马灯、电报机等文物,聆听讲解员讲述1935年正月那场改变革命走向的重要会议。

“当时红军刚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就在老乡的吊脚楼里开了三天三夜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未完成的组织领导问题。”陈列馆的李馆长介绍道。通过与当地76岁的苗族老人王大爷交流,队员们还了解到许多红军帮助村民凿井、种地的鲜活故事。据王大爷说,当年红军挖井仍存留至今。

在云南威信县水田镇花房子会议旧址和贵州毕节林口镇老鹰岩战场遗迹,队员们同样收获颇丰。当地村民讲述的红军四渡赤水时的迂回战术、战士们在极端困难下坚守纪律的事迹,让实践队员对“鸡鸣三省”的红色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三色交融,激活振兴密码

“以前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四川石厢子乡党委书记指着地图上的三省交界标记说,“红色资源是精神富矿,绿水青山是生态宝藏,民族文化是特色金矿,现在我们要让‘三色’融合发光。”

实践队在走访中发现,当地已探索出“红色引领、绿色打底、民族添彩”的发展路径。在四川石厢子,依托会议旧址开发的“重走长征路”徒步路线,将红军井、战地医院等遗迹串联成线,每年吸引超10万游客。在云南省,“红军餐”农家乐生意红火,腊肉炖竹笋、野菜粑粑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在味蕾间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在贵州林口镇,彝族刺绣传承人将红军标语、五角星等元素融入传统纹样,绣出的背包、头巾成了畅销文创产品。

“游客来了,产业链活了,”云南水田镇的李开友给队员们算了笔账,“我家6亩李子园,以前亩产收入不足2000元,现在通过“红色研学+采摘体验”模式,收入翻了三番。在三省交界地带,像李开友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超过3000户。

2020年通车的鸡鸣三省大桥,将四川到云南的车程从两小时缩短到一分钟。桥上,云南的货车载着新鲜蔬菜驶向四川市场;桥下,三省联合打造的红色旅游专线铁路正在铺设。据贵州毕节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制定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让游客在三省交界地区享受无缝衔接的体验。三地已共同推出一票通,涵盖12个红色景点和8个民俗体验点。

调研中,实践队员也注意到发展中的瓶颈:三地红色故事讲解各有侧重,缺乏统一叙事;特色农产品销路仍受交通限制;虽然鸡鸣三省大桥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状况,但内部交通网络还不够完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乡村旅游面临人才短缺。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与三省乡镇干部讨论后提出建议:组建跨省红色文化宣讲团,编写统一的历史读本;依托鸡鸣三省大桥建设物流集散中心,开通农产品冷链专线;对连接各村寨、景区的支线道路进行窄改宽、硬化改造,参照旅游公路标准拓宽至6-8米,增设错车道和防护栏,重点解决云南水田镇至贵州林口镇等跨省村道的崎岖问题;实施“归雁计划”,通过创业补贴吸引年轻人返乡从事旅游服务。

红色基因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鸡鸣三省地区通过活化红色资源,结合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红色文化不仅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讯员 杨大森)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