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专制时代,统治者最喜欢做的就是“造神运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恩浩荡、君权天授,什么救世主、伟人”等等,不计其数,这样做的目地就是将君王给神化,让人们不自觉的被这伟岸的形象所折服,让普通老百姓相信皇帝取得天下是“天命所归”!人们必须依靠皇权、服从皇权。这种现象就是极端的个人崇拜,直到清朝灭亡才慢慢消除,真正的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嬴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秦国王室子嗣,13岁继承王位,生长于战国乱世。年幼的他目睹列国纷争,深知权力的脆弱。公元前246年即位时,秦国宫廷暗流涌动,吕不韦以丞相之位操控朝政,嫪毐依仗赵姬宠幸干预国事。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果断平定嫪毐叛乱,罢黜吕不韦,彻底掌控大权。他重用李斯、尉缭等人,推行法治与军功制度,逐步增强秦国实力。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他率军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嬴政自称“始皇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与货币,修筑驰道,奠定大一统格局。他深知,武力征服与政绩不足以让臣民彻底臣服,尤其在六国旧贵族蠢蠢欲动之际。为巩固统治,他刻意宣扬“皇权天授”,通过巡游、封禅与编造神话,将自身塑造成天命所归的至尊。这种造神策略并非始皇独创,而是封建时代统治者的惯用手段,旨在通过神化形象增强权威,震慑臣下,驯服百姓。 在封建时代,造神运动是统治者巩固权力的核心策略。秦始皇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自身神圣性。公元前219年,他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宣称皇权乃上天恩赐。仪式后,他命人刻石立碑,颂扬功德,广布天下。地方官员为迎合帝意,频报祥瑞,如白鹿、神龟等,宣称这些乃天皇降福的象征。始皇亲往察看,命人立碑记录,进一步宣扬天命。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百姓逐渐相信皇帝乃天皇化身,统治乃天意。 始皇还命方士徐福东渡,寻觅仙山,欲求长生不老之药。宫廷内外传闻他得仙人指点,拥有超凡之力。此举虽未果,却让百姓对其神性深信不疑。为压制异议,始皇采取极端手段。公元前213年,他下令焚毁百家典籍,次年坑杀460余名儒生与方士,震慑朝野。这些措施短期内强化了皇权的合法性,但耗费巨资,劳民伤财,埋下民怨的种子。造神运动通过仪式、祥瑞与暴力结合,营造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形象,使百姓在敬畏中服从。 这种现象并非秦朝独有。汉朝继承了“天皇”理念,唐宋时期统治者也通过祭天、祥瑞等手段神化自身。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仍热衷于巡游与立碑,宣扬皇恩浩荡。造神运动的核心在于让百姓相信,皇帝的权力来自上天,服从皇权是天经地义。这种极端个人崇拜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贯穿数千年历史,成为维系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秦始皇的造神运动短期内成效显著,皇权空前稳固,六国旧贵族的反抗被压制。然而,这种依赖神话与威慑的统治方式难以持久。公元前210年,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年仅49岁。赵高与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胡亥继承造神策略,却昏庸无能,赵高擅权,朝政腐败。苛捐杂税与严刑峻法激起民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公元前207年,胡亥被逼自杀,秦朝覆灭,存续仅15年。 秦朝的覆亡揭示了造神运动的局限性。汉朝建立后,吸取教训,强调仁政,淡化神化色彩。历朝历代虽仍有造神现象,但逐渐趋于温和。直至清朝末年,封建帝制彻底崩塌。1912年,清帝退位,皇权天授的观念被现代民主思想取代,人民开始追求当家作主。始皇的功业奠定了大一统基础,但其造神策略的短暂辉煌与最终失败,警示后世:权力若仅靠神话与暴力维系,终难长久。真正的权威,需建立在民心与实绩之上。
区区十万清军,怎么就吞掉了6000万人口的大明王朝?黄宗羲后半生都在琢磨这个扎心
【1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