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年开始,日本人口过亿,智囊团的计划是在2030年之前人口翻倍,变成超级大国,仅次于美国自己。可谁料美国从1979年便开始筹划打击日本。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人口破亿,野心勃勃要当超级大国,挑战美国霸权。可谁能想到,美国早早布下天罗地网,从1979年开始步步为营,愣是把日本的梦想掐灭在摇篮里。这场无声的博弈,究竟是怎么打响的? 1968年,日本人口突破一亿,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人口大国。战后经济腾飞,制造业如火如荼,丰田汽车、索尼电子席卷全球市场,日本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府智囊团雄心万丈,定下目标:到2030年,人口翻倍,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力压群雄,仅次于美国。1960年,池田勇人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7年提前实现,国民收入翻番,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新干线如雨后春笋。1964年东京奥运会,新干线开通,展现日本现代化成就。 1979年,美国决策层开始筹划遏制日本。70年代中后期,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彩电、钢铁、汽车出口冲击美国市场。1976年,日本彩电占美国市场近两成,美国产业界强烈反弹。1977年,日美签订《彩电协定》,日本被迫限额出口。此后,日本企业转而在美建厂,试图绕过贸易壁垒,但美国的目标远不止于此。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在纽约签署,美国联合英、法、德、日,迫使日元大幅升值。美元兑日元汇率从240:1迅速升至120:1,日本出口商品价格暴涨,竞争力直线下降。出口企业订单骤减,制造业陷入困境。 1995年,日本经济达到顶峰,GDP高达5.5万亿美元,远超中国的7300亿美元。东京银座人头攒动,消费者购买力惊人,企业忙着全球扩张。可广场协议的效应开始发酵,日元升值让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失去价格优势。1986年起,日本为刺激经济,实施超低利率政策,资金涌入房地产和股市,催生巨大泡沫。东京地价飙升,普通住宅价格让工薪阶层望而却步。1990年,泡沫破裂,日经指数从3.9万点跌至1.5万点,房地产市场崩盘,企业破产潮席卷全国,经济陷入“平成大萧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维持近零利率,热钱涌向美股和大宗商品市场。日本却因国债负担沉重,无法跟随加息。2022年,美联储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0.25%升至3.25%,并计划进一步升至4%以上。美元走强,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日元兑美元贬值近38%,创24年新低。日本财务省被迫干预汇市,卖出美元买入日元,但收效甚微。产业方面,日本电子产业被中国企业超越,汽车产业因新能源转型滞后而减产。能源危机加剧困境,日本能源自给率仅11%,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涨27%,电力成本激增32%。制造业成本飙升,日本出口进一步萎缩。 日本的衰落有深层原因,广场协议削弱了日本出口竞争力,泡沫经济崩溃导致长期停滞。国债占GDP的256%,高达1026万亿日元,政府财政捉襟见肘。2021年,日本实际财政收入仅57万亿日元,支付国债利息已不堪重负。加息将导致财政崩溃,不加息则日元持续贬值,资本外流。能源危机和产业转型失败让日本雪上加霜。作为资源匮乏国家,日本高度依赖进口能源,却因缺乏独立外交政策,在俄乌冲突中盲目跟随美国,导致能源成本暴涨。2022年,日本经济总量跌破4万亿美元,全球排名滑至第四,超级大国梦想彻底破灭。 从中国视角看,日本的教训发人深省。广场协议表明,汇率和贸易政策可被用作遏制工具。中国通过稳健货币政策和产业升级,逐步摆脱对单一市场依赖。14纳米芯片量产、新能源汽车崛起,展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新角色。日本对美国的依附性暴露其外交短板,能源政策被动加剧危机。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这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胜利,更是战略眼光的体现。
美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压制了日本,让这个国家没能成为超级大国的霸主。从1968
落叶随风呀
2025-07-19 21:59: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