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跟美国相互忽悠,在援助乌克兰爱国者问题上开始扯皮。没错,你听到的消息是爱国者已经到了乌克兰,可那个消息已经旧了,现在有新版本——德国《图片报》7月18号文章抱怨说“最初的计划是美国用自身库存向乌克兰供应,德国承担重新订购的费用。但特朗普随后坚称,美军不能移交任何防空系统。欧洲必须从自身库存中采购防空系统。”
事情得从 7 月 14 日说起。那天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高调宣布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 “爱国者” 系统,还特意强调 “北约将支付数十亿美元费用”。
按照最初方案,美国打算从自家库存里抽调 “爱国者” 给乌克兰,德国负责掏钱让美国重新订购填补缺口。可这事儿还没落地,特朗普突然变卦,坚称美军库存 “不能动”,欧洲必须用自己的装备支援。
这一翻脸让德国直接傻眼。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 14 日刚表态要从美国采购两套 “爱国者” 给乌克兰,结果特朗普反手就把皮球踢了回来。
更尴尬的是,德国自己的 “爱国者” 库存已经捉襟见肘。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 3 套系统,自用数量锐减到 9 套,还要满足北约的战备要求,根本拿不出更多装备。
美国这边的算盘打得叮当响。一方面,美军 “爱国者” 库存确实紧张。经历俄乌冲突和中东部署后,美国陆军可用的 “爱国者” 系统仅剩 14 套,其中 3 套部署在印太地区,1 套在欧洲,剩下的四处机动。
另一方面,美国正悄悄将 “爱国者” 采购目标提高到原来的四倍,2026 财年计划采购 13773 枚拦截弹,但生产周期长,短期内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特朗普这招 “欧洲出钱、美国生产”,既能缓解自身库存压力,又能拉动军工复合体的生意。
乌克兰的处境堪称雪上加霜。目前乌军仅部署了 6 套完整的 “爱国者” 系统,面对俄军日均数百架无人机和导弹的袭击,防御能力严重不足。乌方明确表示至少需要 10 套才能全面提升防空能力,但德美扯皮让供应计划变得扑朔迷离。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前脚说 “数日内” 送达乌克兰,后脚就要求欧洲自己想办法,这种反复无常让乌克兰只能在战火中干着急。
这场扯皮背后,暴露的是美欧之间的战略博弈。美国试图通过 “北约买单” 模式,将援乌成本转嫁给欧洲,同时巩固自身在军工市场的主导地位。
德国则陷入两难:既要维护对乌承诺,又要平衡自身防务需求。更麻烦的是,德国明年对乌军援预算将减半,从 80 亿欧元砍到 40 亿欧元,财政压力进一步压缩了操作空间。
其他欧洲国家的反应也耐人寻味。北约秘书长吕特虽然点名芬兰、丹麦等六国愿意参与援乌,但实际行动寥寥。
捷克、希腊等国明确拒绝提供 “爱国者”,法国、意大利也态度暧昧。这种分歧让特朗普的 “欧洲总动员” 计划沦为空谈,反而凸显了美国在盟友中的领导力危机。
最受伤的还是乌克兰。当德美在会议室里扯皮时,俄军的 “天竺葵 - 2” 无人机正以日均 200 架的频率轰炸乌克兰城市。
乌克兰国家战略研究所警告,如果无法获得更多 “爱国者”,前线防空体系可能在年底前崩溃。而特朗普所谓的 “50 天关税威胁”,在俄军导弹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这场 “爱国者” 风波,本质上是美欧利益碰撞的缩影。美国想甩锅省钱,欧洲想保住家底,乌克兰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当德国《图片报》用 “相互忽悠” 来形容这场闹剧时,或许所有人都该问问:在政客们的算计中,那些在防空洞里躲避空袭的乌克兰平民,他们的命究竟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