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两国突袭制裁,一个是乌克兰,一个则是和我国关系较为亲密的越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波操作来得猝不及防,背后的门道值得好好掰扯掰扯。
先说乌克兰这边的动静。7 月 8 号那天,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突然召开紧急发布会,一口气宣布制裁 5 家中国企业,理由说得斩钉截铁:“这些企业向俄罗斯提供了无人机零部件,间接参与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
这话细究起来其实全是漏洞。乌方放出的证据照片里,所谓的 “军用零件” 其实就是国产民用无人机上的通用芯片,在全球电子市场随便就能买到。反而是这步棋走得相当耐人寻味。
这时候把矛头对准中国,与其说是真要追责,不如说是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要知道,美国给乌克兰的军援最近开始缩水,泽连斯基政府急需制造新的舆论焦点向美国施压。
挑中国下手最 “安全”,既不会真的得罪美国,又能摆出 “打击俄盟友” 的强硬姿态,简直是一举两得。更讽刺的是,乌方嘴上喊着 “反对军援俄罗斯”,却对美国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欧洲媒体扒出,俄军坦克上用的不少光学仪器,零件供应商是美国德州的一家科技公司。乌克兰怎么不敢去制裁?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能决定军援流向的只有美国,拿中国当靶子,不过是在递投名状罢了。
再看越南这波操作,简直就是把 “见风使舵” 四个字刻在了脑门上。7 月 7 号宣布对中国钢材加征 27.8% 反倾销税。
上个月越南总理访华时,刚跟中方签下 12 项合作协议,涉及铁路、光伏等多个领域,当时握手合影的热度还没散去呢。
这翻脸速度背后,是美国给的 “胡萝卜加大棒”。此前美国对越南的转口贸易加征 40% 的惩罚性关税,这相当于直接戳中了越南的命门。为了自保,越南只能拿中国开刀。
他们算得挺精,钢材是中国对越出口的大宗货物,加税既能向美国表忠心,又能保护本国刚起步的钢铁产业。
但他们忘了,中国是越南最大的原材料供应国,越南的家电、汽车制造业用的钢板,60% 都来自中国。
加税之后,越南企业的生产成本至少上涨 15%,最后还是得自己买单。说白了就是找个借口,给美国交投名状。
这两个国家的动作,看似孤立,实则不过是被推到前台的马前卒罢了,美国躲在后面坐收渔利。既打击了中国的外贸,又测试了盟友对自己的忠诚度,顺带还能卖一波武器和能源。乌克兰拿制裁中国换军援,越南靠加税讨好美国,看似得了眼前的好处,实则透支了自己的信誉。
中国这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商务部第一时间发出严词警告,明确表示反对这种不合理做法。紧接着,中国暂停了从乌克兰进口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乌克兰农业部算了下,这一下 2025 年下半年出口收入得少 20%。
同时,基辅物流中心、赫尔松铁路升级这些投资项目也停了,对乌克兰经济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对于越南,中国则加强了对农产品的检疫标准,合理合规地对进口流程进行调整,还放缓了中越高铁等基建项目的合作进度。
国际社会对于这两国的举动也是议论纷纷。欧盟虽然嘴上喊着要 “透明点,守国际法”,但实际行动却不痛不痒。德国、法国领导人只是呼吁通过谈判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支持。
反倒是俄罗斯逮着机会损乌克兰,说它是 “西方的狗腿子”,还嘲笑这制裁是 “自己搬石头砸自己脚”。印度、巴西这些中立国则有点担心,觉得这事儿可能会让全球供应链更乱,贸易稳定性受影响。
乌克兰和越南的这波操作,短期内或许能让他们在西方那里讨到点甜头,但从长远看,无异于饮鸩止渴。乌克兰失去了中国这个重要的投资伙伴和农产品出口市场,经济复苏之路只会更艰难。
越南则因为加税导致本国企业成本飙升,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原本计划在越南扩大投资的日本纺织企业和韩国现代汽车,都开始重新评估投资计划。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足够的底气和手段应对这些挑战。无论是暂停进口、调整投资,还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声,都展现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而那些试图通过制裁来遏制中国发展的国家,最终只会发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不仅伤不了中国分毫,反而会让自己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这场突如其来的制裁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短视和无奈。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单边制裁和政治操弄都注定行不通。只有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到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