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摊牌了,不再绕弯。 7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开门见山地扔出一句话

秋恒看军事 2025-07-19 15:17:21

俄罗斯摊牌了,不再绕弯。 7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开门见山地扔出一句话:只要乌克兰动用西方提供的远程武器攻击俄本土,俄罗斯将“依法”打击这些武器背后的“提供者”——包括他们境内的军事设施。 这不是嘴上说说。乌克兰已经用上了射程300公里的美制ATACMS导弹,俄军后方补给线直接暴露在火力网下。情报从哪来,目标怎么设定,弹道参数谁调的——北约的“技术组”心知肚明,俄方也没打算再装糊涂。 “你不只是给了把刀,你还亲手指了喉咙。”俄罗斯的意思是,这已经不是“卖武器”,而是共同参战。打击链一体化,打击责任也就一体化。 问题是,美欧这边显然并不打算接这个锅。 美国嘴上强调自己没“直接介入”,一边却继续追加军援,一边高调亮出经济大棒:谁还敢和莫斯科做生意,谁就准备好被征收500%关税。德国那边更干脆,刚宣布又要送一套“爱国者”防空系统给乌克兰,明摆着是对冲俄军远程空袭压力。 与此同时,欧盟也不甘示弱,新一轮制裁直接对准俄罗斯的海外能源资产。连印度几家炼油厂都被点了名。名义是限制“灰色贸易”,实质上是借乌克兰战争打金融牌。 只不过,俄罗斯早就习惯了。 制裁越狠,克里姆林宫反而越冷静。俄方清楚,美欧这一套已经进入“机制化输出”:外加关税、拉黑企业、冻结资产、收紧结算通道……但本质上都是在耗时间。俄罗斯顺势加速推进“去美元化”与人民币结算体系,开始用新的供应链方案稳住战线。 这是一场赤膊上阵的消耗战。 北约当然不会就此收手。眼下它玩起了国际法灰区:情报支持、技术调教、通信协助都被包装成“非直接参战”。《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被拿来作为“自卫权”的护身符,谁质疑,就用“乌克兰主权”把话堵死。 但话说回来,国际法从来不是圣经,而是谁写谁有理。 1986年,美国用“恐怖袭击”借口空袭利比亚,理由是“间接卷入”。今天,这套操作逻辑再次重演,只不过敌人从卡扎菲变成了普京。只不过,这一次的对手不是地中海沿岸一个被孤立的国家,而是拥有核武器和战略纵深的俄联邦。 这就是地缘博弈的底色:解释权归话语权,手段从不新鲜,尺度只看底牌。 说到底,牌局已经摆开。美俄互相盯住对方的动作表、也摸准了彼此的红线坐标。如果乌克兰真用远程导弹打到莫斯科腹地,别指望俄罗斯还按什么“逐级回应”的剧本来。 俄方的选项已经摆在桌面:要打就打关键节点,目标不会只限于乌克兰阵地,那些提供支持的中转站、指挥中心,甚至本土军事设施,都会纳入俄方的打击清单。用一句扎哈罗娃之前讲的话说:俄罗斯“不会允许自己成为靶子而无动于衷”。 而美国这边,最大的变数反而是内部。 从国会到白宫,从国防部到情报机构,围绕乌克兰的“再接再厉”已经存在严重分歧。一边要赢得欧洲的“战略尊重”,一边又怕把自己直接拖入与俄的热战泥潭。这种双重路径的拉扯,让拜登政府的对俄政策越来越像一种“高空走钢丝”的表演——失衡只是时间问题。 再看中国这边,依旧稳在外圈。 7月15日,王毅与拉夫罗夫会晤,继续重申和平谈判、政治解决的立场。对俄罗斯提出的“反击权”没有公开评价,也不表态支持,只强调“各方克制”。 这不是回避,而是精准战略管理:在不参与冲突、不成为靶心的同时,保持对局势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未来可能介入留下充足的空间。 中方此时的低调,不是软,而是准。等局势临近临界点,谁能出面斡旋、谁能带节奏,才是下盘更大的棋。 而眼下这个局势,说白了就是“谁先眨眼,谁就输”。 如果说过去一年乌克兰战争还是“代理人战争”的形式,那现在,这层窗户纸已经越来越薄,薄到一发远程导弹就可能直接捅破——而一旦捅破,不会再是“交涉”,而是全面升级。 俄方的姿态已经摆明,美国还没完全准备好,中国按兵不动,欧洲则在一边打算盘一边赌稳定。 这就是2025年7月的乌克兰战局:还没摊牌,但已经没退路。 接下来,就看谁先出手,谁撑得更久。没有道德高地,也没有剧本安排,只有真刀真枪与现实碰撞。 别指望有什么奇迹收场。大国的对撞,从来不讲情面,只讲代价。谁胆子更硬,谁准备得更周全,谁就能把这场牌局往自己方向推一寸。 参考资料: 特朗普:曾威胁普京,要“轰炸莫斯科”-新华网

0 阅读:0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