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未登机访华,中方“三连降”美债,美媒:世界离不开中国。当地时间7月17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5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就向外界展现了一个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美债。报告显示,美债第三大海外持有国——中国连续第三个月抛售美债,持有总额降至7563亿美元。 当特朗普访华行程尚在酝酿之际,中国央行悄然完成对美债的“三连降”。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月再度减持美债,总持仓降至7563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历史低位。这一动作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长期金融战略在当下全球格局中的一次精准落子。 表面观之,减持动作恰逢中美关税博弈的关键节点,但将其简单解读为对美政策“反击”则失之偏颇。中方减持美债,核心动因植根于对全球金融格局变迁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布局: “避险资产”光环的消褪:美国持续膨胀的国债规模(突破35万亿美元)与两党政治缠斗带来的债务上限危机,已使美债的传统“安全港”属性蒙尘。惠誉去年因此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揭示国际社会对美债偿付能力与政治意愿的深层忧虑。 “去美元化”进程的具象实践:中国减持是央行长期、审慎的资产多元化战略的自然延伸。从扩大黄金储备、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发展,到深化与多国本币结算合作,中国正系统性降低对单一货币体系的依赖。5月减持是这一宏大叙事的有机章节。 地缘政治风险的未雨绸缪:俄乌冲突中西方冻结俄外汇储备的极端案例,为全球持有巨额美元资产的央行敲响警钟。减持部分美债,是中国对潜在金融制裁风险的必要防御性安排。 中国并非“去美元化”的孤勇者。俄罗斯、伊朗等国因制裁加速远离美元自不必说,连美国传统盟友也在悄然调整: 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积极考虑非美元石油结算。 印度与多国推进本币贸易机制。 金砖国家扩容及内部加强本币合作呼声高涨。 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份额已从本世纪初的70%以上降至约60%。 这昭示一个清晰趋势:**美元的单极霸权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与系统性挑战。** 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的轮廓,已在各国分散风险、寻求战略自主的集体行动中初现端倪。 中方连续减持美债传递出超越短期外交互动的清晰信号:国家核心金融战略具备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便未来中美高层互动回暖,中国推进资产多元化、完善金融安全网的决心亦不会动摇。这并非对美国的“对抗”,而是全球化新阶段下,一个负责任大国对本国经济安全与全球金融稳定再平衡的必然担当。 当美元资产从“无风险”的神坛逐渐滑向“风险资产”的范畴,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全球金融市场赖以运转数十年的“安全资产”之锚,其内在价值与信任边界究竟何在?美国如何重拾财政纪律与国际信任?新兴的多元化储备体系又将如何重塑全球资本流动与定价逻辑? 中国减持美债,恰似投向旧有金融秩序湖面的一颗石子。其涟漪所及,不仅是中美两个大国的资产负债表调整,更是在叩问一个时代——全球货币体系的重构已非预言,而是行进中的现实。在这一宏大转身中,各国如何校准航向,寻找新的安全与繁荣支点?答案将深刻改写未来数十年的世界经济图景。
特朗普还未登机访华,中方“三连降”美债,美媒:世界离不开中国。当地时间7月17日
全球秒报君
2025-07-19 13:51:25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