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表示,印度外长五年首次访华修复印中关系,但双方深层障碍仍在!印度方面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这其中有两方面的考虑。 先说印度的处境,美印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印度刚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反制,那边厢美国又在印太战略中不断给印度加码。 更要命的是5.7空战的连锁反应——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让巴方借机拉近与美国的关系。 巴基斯坦陆海空三军参谋长接连访美,特朗普甚至破格会见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这种“巴铁突然成座上宾”的反差,让印度在南亚的战略优势大打折扣。 再加上国内汽车产业因中国稀土出口管制面临停产危机,印度急需通过改善对华关系来缓解多面压力。 但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一方面想从中国获得稀土供应链的“特殊待遇”,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在国际场合对华制衡。比如上合组织谴责以色列侵略的声明,印度前脚参与后脚就撇清关系;金砖国家推动去美元化,印度又刻意保持距离生怕得罪美国。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本质上是把中印关系当作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他们希望通过释放缓和信号,换取美国在贸易、军事合作等领域的让步,同时在印太战略中维持自身的战略自主。 不过外媒说的没错,两国关系的“天花板”短期内很难突破。 就拿领土争端来说,中印边界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域,从东段的“麦克马洪线”到西段的阿克赛钦,每一寸土地都涉及国家主权核心利益。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血迹未干,双方在实控线附近的军事对峙从未真正消停。这种领土争议不是靠几次外长会谈就能解决的,背后需要双方在战略认知上的重大调整。 而且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洋区域形成对冲,印度一心想当“南亚霸主”,中国则通过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项目拓展影响力。这种结构性矛盾在马尔代夫、尼泊尔等国的外交选择上尤为明显。 更微妙的是印度在中美之间玩平衡术的同时,又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合作会形成战略包围。这种安全焦虑使得印度在边境问题上始终保持强硬姿态。 当然尽管2024年中印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但印度对中国投资的限制政策依然严苛。从禁止中国APP到审查中资基建项目,这种“市场换技术”的算盘与中国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诉求背道而驰。 就像稀土谈判中,印度想要绿色通道却不愿解除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壁垒,这种缺乏互信的合作注定难以持久。 更何况双方在多边机制中的立场差异同样刺眼,印度在上合组织里既想享受区域合作红利,又不愿配合中国的议程设置;在金砖国家中既想提升话语权,又害怕被贴上“反美”标签。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中印在气候变化、反恐等领域的合作难以形成合力。 当然完全否定改善的可能性也不客观,边境地区的对峙管控机制在逐步恢复,双方在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仍有空间。 但要突破瓶颈,印度必须做出实质性改变:不能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在国际场合对华使绊子;不能既想获得稀土供应链的稳定,又不愿在边境问题上展现诚意。毕竟真正的战略互信不是靠外交作秀就能建立的,而是需要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相互尊重与妥协。 这场外交互动更像是一场耐力赛,短期内双方可能在经济合作上取得有限进展,但领土争端、地缘博弈等深层次矛盾,需要几代人的智慧和耐心去化解。外媒的提醒恰恰说明,中印关系的回暖绝不是简单的“握手言和”,而是要在复杂的利益网络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在美国主导的联合军演中,柬埔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参与,连素来以谨慎
【180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