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闯王李自成来势汹汹,崇祯无人可用,就在崇祯焦急万分时,一大臣道:陛下,牢房里就有位名将,如果他出手,拿下李自成这群乌合之众,不在话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公元1642年,大明王朝已风雨飘摇,距崇祯帝煤山自缢仅剩两年。 朱元璋建立的帝国历经276年,虽以刚烈著称,却难逃覆灭命运。 关于其败亡根源,众说纷纭,但一个核心问题在于。 中央朝廷对军事力量和财政资源的掌控力已丧失殆尽。 明朝统治的基石,在于皇帝能有效掌控强大的中央军。 中后期,情况悄然变化。 戚继光等将领麾下的精锐“家兵”(如戚家军),其战斗力常超越朝廷直属卫所兵。 这并非否定戚继光的功绩,而是揭示了一个危险信号。 朝廷直接掌握的核心军事力量在相对衰弱。 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央财政枯竭,无力负担军饷,导致士兵逃亡、战力下滑,赏罚机制失灵,朝廷权威随之衰落。 资源匮乏引发激烈内斗,尤以东林党与阉党(魏忠贤为首)的斗争为甚。 东林党推动废除工商税,加重农业税,并裁撤驿站。 这些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 国库更空虚,农民负担剧增,失业驿卒(如李自成)成为起义火种。 最终,正是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逼死崇祯。 1642年末,李自成席卷河南后,率四十万大军直扑襄阳。 守将左良玉拥兵二十万,但朝廷仅能提供两万五千人的军饷,余令其“自筹”。 左良玉在襄阳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自知不敌李自成,他欲乘船逃跑,船只却被愤怒百姓焚毁。 左良玉最终弃城溃逃,途中竟纵兵洗劫“承天府”,行径如匪。 李自成占襄阳后,改称“襄京”,自封“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设元帅府,任命牛金星为丞相,仿明制立六部。 此举标志他从流寇转向建立政权,对明朝构成致命威胁。 襄阳失守与左良玉溃败,使崇祯陷入绝境。 环顾四周,左良玉已不可用。 唯一精锐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需守山海关防清军,无法调动。 值此危局,兵部尚书陈新甲提醒崇祯:狱中尚有一员名将——孙传庭。 孙传庭,山西人,文官出身。 1636年陕西大乱,无人愿任巡抚,他挺身受命。 崇祯坦言财政困难,仅拨六万两,其余令其自筹。 孙传庭到任后,招募训练三千精兵,与卢象升配合,于子午谷设伏生擒农民军领袖“闯王”高迎祥,立下大功。 他在陕西苦心经营,组建“秦军”,治军严明,整顿军屯,打击权贵侵占,减轻百姓负担。 其“秦军”成为明末少有的劲旅,且忠于朝廷,是崇祯最后的王牌。 崇祯多疑,1639年听信谗言,将孙传庭下狱,一关三年! 这三年,正是李自成势力急剧膨胀的关键期。 他接过“闯王”旗号,最终建立襄京政权。 而孙传庭的“秦军”精锐,早已消散。 1642年,襄阳失守,崇祯才想起狱中的孙传庭,慌忙释放,命其总督七省军务,出关阻击李自成。 孙传庭悲叹:“固知往不返!” 回陕西发现“秦军”已不复存在,只能临时拼凑队伍。 1643年,孙传庭率这支新军出潼关,在河南郏县、汝州遭李自成主力围攻,最终于潼关南原兵败殉国。 他战死后,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支有组织抵抗农民军的主力部队和最后一位能战且忠心的统帅。 仅仅半年后,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缢。 《明史》定论:“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的败亡,标志着大明王朝最后抵抗力量的崩溃和气数的断绝。 主要信源:(《明史·孙传庭传》)
1642年,闯王李自成来势汹汹,崇祯无人可用,就在崇祯焦急万分时,一大臣道:陛下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19 02:27:54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