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在江苏禹王山东侧,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正酣,一位少女战地救护员冲入

薄荷猫少女 2025-07-19 02:16:44

1938年5月,在江苏禹王山东侧,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正酣,一位少女战地救护员冲入火线,试图救回连长,却亲眼目睹其被日军军官砍杀。她怒不可遏,举起地上一块石头砸向敌人,血溅当场。下一刻,子弹穿胸,她倒在战地。18岁,湖南女孩刘守玟,为国捐躯。66年后,人们才终于知道她的名字……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每年游客络绎不绝。展柜里一把红柄匕首,不起眼,锈迹斑斑。 这把匕首的主人名为刘守玟。 1938年,就在台儿庄以南的禹王山,这位18岁的姑娘赤手空拳下和日本鬼子拼了命,把抗日战场上的伟大抗战精神,写得惊天动地。 1938年春,徐州会战如火如荼。小日本兵分南北,图谋夹击徐州,狂妄的叫嚣着三个月灭掉中国。 面对日本如此狂妄,中国军队奋勇抗击,于是从台儿庄开始,硬是打出了个“瓮中捉鳖”。 可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想保下它,非得卡住几个关键点。禹王山,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座山头。 怎么个关键法?往北能望到台儿庄,往西南能控住通往徐州的大道,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塞。 日军派出板垣、矶谷两个师团,也就是号称钢军和师团之花的精锐,十几万人马,挟坦克飞机狂轰滥炸,想一口吞下禹王山,直取徐州。 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国民革命军第60军可不管你什么钢军花军,咱这儿是血肉长城。 整个27天,100多次反复拉锯,战争惨烈。 到了后期,连土垒都被炸没了,战士们直接拿战友的尸体堆战壕。战场上不是砖头,是人命。 战士们有一句话传下来了:“人死不怕,大不了就当一块砖。” 这就是中国人军人的信仰。 而就是在这钢铁撞钢铁的绞杀战里,刘守玟登场了。 刘守玟,是谁?湖南汉寿人,家里还是富商之家。 1935年,她才16岁,考入长沙女子中学。这所学校可了不得,杨开慧、丁玲都在这里读书。 校园里书声朗朗的背后,早已涌动着抗日思潮。刘守玟进入中学后,逐渐意识救国的重要性。 进入学校前,她父亲给她一把匕首,说防身用。谁知道,这成了父女俩的永别。 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刘守玟才17岁,偷偷离家参军,加入湖南战地救护队。 她也不是一腔热血就冲上去的,是真上过护士训练课的,有文化有技术。 她救护伤员,从上海到陕北,再转战徐州,枪林弹雨里穿梭自如,连夜抢救过被炸得肠子都出来的战士。 这不仅仅是红色娘子军,这是钢铁玫瑰。 1938年春,她所在的部队调往禹王山十八里铺一带,正好碰上了那场血腥绞肉机式的阻击战。 那天,日军发动突袭,炮声一响,地皮都在颤。 刘守玟在后方救护,突然听说连长负伤,她拎起药箱,冲进前沿阵地。 可战场不是医院,连长刚被扶起,就见一日本军官疯了似的冲上来,军刀直砍。 刘守玟哪还管自己有没有武器,抬头四处一看,旁边一块大石头顺手捡起,对准那鬼子军官脑袋就是一下——“砰”!血浆四溅,脑浆飞舞,敌人倒地身亡。 可悲剧也随即而至——一颗子弹,从她背后钻进了胸膛,她“扑通”一声倒下,血从嘴角溢出来。 一个18岁的姑娘,能在钢枪铁炮里救人、能赤手空拳砸死敌人,她的英勇全都写在每一次奔波于前线的枪炮中,以及那段砸死敌军的石头上。 刘守玟牺牲后,地老乡把她送到后方的陈塘村。躺在炕上,她气若游丝,却死死攥住兜里的东西——一封信、两块银元,还有那把父亲给她的匕首。 她轻轻把东西递给一位老奶奶,说:“如果我不行了,请帮我把这些寄回湖南……别让爹娘伤心。” 可惜,她一句话还没说完,眼一闭,就这么走了。 没名字,没身份,没墓碑,只有一个湖南女兵的代称。 可这世上有一种力量,叫承诺。 陈奶奶默默守着这个无名墓,年年清明去烧纸,还教孙子陈开灵:一定替她找到家。 多年之后,陈开灵长大了,成了老师,也成了寻亲志愿者。他找记者、查档案、登报纸,整整66年,终于让这个无名女兵有了名字——刘守玟。 2004年,她的遗骸被送回湖南安葬,全村跪迎。 今天,当我们在回顾中国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回望而刘守玟的英勇,不是一个人的孤勇,是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在那个时代的缩影。 湖南女中、战地救护队、湘军22军50师,这些名字,串起了一条青春+抗战的战线。 资料显示,禹王山战役中,13869名将士阵亡,整整178名连排长以上官佐血洒山头。连山头都被炸矮了1.4米,那是真炸平的高地,不是喊口号。 可也就是在这残酷中,有人挺身而出;在这血腥中,有人发出最温柔的声音:“把这封信寄回家。” 她最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列入湖南革命烈士名录。那把匕首,成了国宝级文物,那张照片,被刻进台儿庄铜像里。 参考信源: 博物馆里的山东抗战记忆③:她的故事,写下最柔软却最坚韧的一笔 大众日报2025-05-18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薄荷猫少女

薄荷猫少女

思念是无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