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时任第67集团军参谋长的粟戎生(粟裕长子)率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老山前线,他竟将训练用的航模飞机装上照相机监测老山前线,这也是我军首次将无人机照相侦察用于实战。 老山前线的山都是石头疙瘩,坡陡林密,越军在暗处修了密密麻麻的碉堡和坑道,传统侦察兵上去一次,光穿越雷区就要半天,还常被敌人的冷炮盯上。有次一个侦察班执行任务,刚摸到山腰就被发现,牺牲了两个战士,带回的情报还模糊不清。粟戎生在指挥部看着地图拍桌子,“不能再让战士用命去换情报!” 他想起自己在军校时接触过的航模训练。那些航模是木头架子糊着帆布,原本是用来训练瞄准的,续航短,抗风差,别说装相机,稍微刮点风就容易失控。可他盯着仓库里落灰的航模琢磨:老山前线多是低风速天气,航模体积小,不容易被敌人雷达发现,只要改得稳当点,未必不能用。 说干就干,他拉着通信连的技术骨干蹲在帐篷里捣鼓。相机是借来的135胶片机,得用铁丝固定在航模肚子上,镜头角度得反复调,太高拍不全,太低容易撞山。第一次试飞,航模刚飞出去200米就栽进了山沟,相机摔得镜头都歪了。有人劝他,“参谋长,这玩意儿不靠谱,还是按老规矩来吧。”他没吭声,捡起摔坏的航模,指着山沟里战士巡逻的脚印,“老规矩要能少死人,我何必费这劲?” 后来他们给航模加了配重,把机翼换成更结实的玻璃钢,胶片机换成轻便的傻瓜相机。第三次试飞,航模晃晃悠悠飞了15分钟,居然完整飞了回来。当胶卷冲洗出来,照片上能看清越军碉堡的射击孔和伪装的茅草时,帐篷里的战士都喊了起来——那是他们第一次不用冒生命危险,就能把敌人的部署看得这么清楚。 有次越军准备夜间偷袭,航模下午拍到他们在山后集结的身影。粟戎生立刻调炮兵提前布防,等敌人摸到阵地前,炮弹精准砸了过去,没费一兵一卒就打退了偷袭。战士们说,“那小飞机比猫头鹰还灵!”可没人知道,为了让航模能在夜间起飞,他带着人熬了三个通宵,给航模加了微型夜航灯,手上被铁丝划了好几个口子。 这事儿后来传到后方,有人觉得“不正规”,说用航模打仗太“儿戏”。粟戎生在汇报时只说,“战场上能救命、能打胜仗的招,就是好招。”他心里清楚,父亲粟裕当年打游击,用的土办法多了去,木船打军舰,扁担当武器,本质上都是为了在劣势里找生机。 从那以后,前线的航模侦察成了常态,战士们根据照片调整阵地部署,伤亡率降了不少。谁能想到,后来我军列装的先进无人机,最早的实战雏形,竟来自老山前线那架绑着相机的木头航模? 粟戎生常说,他爹教他最管用的一句话是“打仗不能死脑筋”。在武器装备不如人的时候,敢于把训练器材变成实战利器,这份变通里,藏着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对战士生命的疼惜。你说,这种在绝境里找办法的劲头,是不是比先进武器更该被记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4年4月,老山前线,战士黄登平正在站岗放哨。突然,他发现黑夜中闪过十几个人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