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卫立煌为保85岁家母求助朱老总,朱老总深感棘手,转而请教毛主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当年的南京,一栋老式洋楼里,卫立煌被软禁着。门口站着两名宪兵,窗外时不时有人探头探脑,房间里甚至装了监听器。 蒋介石动了杀心,辽沈战役打成那样,东北拱手让人,沈阳守军一枪未响就撤,总得有人背锅。 卫立煌知道自己麻烦大了,但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远在合肥的85岁老母亲。 一封密信从南京偷偷送往北平,落到朱德手里,信里只求一事,“母亲八十五,独居合肥,命悬一线,望解放大军到时,予以保护。”卫立煌不提自己,只提母亲,字里行间透着绝望。 朱德拿着信,一整天没动。他和卫立煌在抗战时期有过不少交情,1938年卫立煌访问延安时,朱德还亲自送上山西陈醋。 可眼下局势复杂,卫立煌是蒋介石盯紧的人,谁敢拉一把,就可能被扣上“通共”的帽子。 朱德没回信,直接把信送进了中南海。主席看完,沉默片刻,提笔写下一道出人意料的指示:“将卫立煌列入战犯名单。” 这一招“反向保护”,震翻全局。战犯名单一出,蒋介石看到卫立煌赫然在列,心里一松,共产党连名单都出了,卫立煌这人已经成“死对头”了,杀他也没意义了。 蒋介石的算盘打得响,“这人不投共也没用了,杀了徒增污点,不如放出去。” 一纸名单,保了人命,也保了老母。 而合肥那边,地下党早收到指示,军管会提前进驻,把卫立煌的老母亲照顾得妥妥当当。 卫立煌躲过一劫,却不知是谁出手。战犯名单一出,党内外议论纷纷,但明眼人看得清楚,“这不是冲着他去的,是在护着他。” 卫立煌不是“铁杆蓝”,1938年就来过延安,当年主席设宴招待,两人相谈甚欢。 抗战时期,八路军物资短缺,卫立煌多次暗中支援,子弹、电话机、医药设备,一样不少。 主席评价过:“此人,可交。”可一到内战,卫立煌就绷不住了,打仗不是不行,就是不肯动。 东北那么大一摊子,整整50万兵力,硬是打出一场败仗。不是他没想过辞职,可蒋介石压着,非要找个背锅的。 卫立煌再三推辞,最后还是硬着头皮上了战场,结果可想而知。 而卫立煌和蒋介石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他虽是国民党“五虎将”之一,但蒋介石对他并不完全信任。 卫立煌既不是浙江人,也不是黄埔系,脾气又倔,时不时跟蒋介石唱反调。 1933年,蒋介石发动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一纵队指挥官,却位居“小委员长”陈诚之下,气得他直接回了南京。 别人问他原因,他说:“仗打赢了,全是别人的功劳;输了,全是自己的责任。” 蒋介石有意追究,但卫立煌称病住院,探视者络绎不绝,最后不了了之。 抗战时期,卫立煌的思想开始转变。1938年,他在山西指挥作战时,亲眼目睹八路军在敌后游击战的成效,对共产党的看法逐渐改变。 忻口战役中,八路军火烧阳明堡机场,有力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卫立煌佩服不已,开始秘密向八路军提供物资。 1940年,蒋介石掀起“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高潮,命令卫立煌抢占八路军的上党根据地。可卫立煌拒绝执行,不愿打内战。 甚至在1947年,蒋介石任命他为东北“剿总”司令,可卫立煌不愿参战,采取“消极等待,按兵不动”的策略,最终导致辽沈战役惨败。 蒋介石怒不可遏,将他软禁在南京,等候军法侦审。而卫立煌被列入战犯名单后,蒋介石反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1949年,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卫立煌趁机逃出南京,隐居香港。 在香港,他依然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但他没有放弃回归祖国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卫立煌从香港向北京发出贺电,表达对新中国的祝贺和对共产党的拥护。 又在组织的安排下,卫立煌终于回到大陆,还受到主席、总理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出任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号召在台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归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卫立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是坚定的反共派,却在抗战中与共产党结下深厚友谊;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 1959年,卫立煌因病卧床,神志不清,朱德坐在他床边久久不愿离去。一年后,卫立煌离世,周总理担任主祭,这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 卫立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转折,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从国民党将领到共产党挚友的转变,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信息来源: 中国网文化《卫立煌被列入战犯名单背后的真相》 搜狐新闻《抗战名将、解放战争功臣,却为何被列为战犯——传奇将军卫立煌》
1949年,卫立煌为保85岁家母求助朱老总,朱老总深感棘手,转而请教毛主席。 麻
提莫说热点
2025-07-18 21:55:30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