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得好!”上海一男子伺候瘫痪母亲5年,母亲去世后,按协议他一人继承母亲的房子,

知秋漫剪社会 2025-07-18 20:26:40

“判得好!”上海一男子伺候瘫痪母亲5年,母亲去世后,按协议他一人继承母亲的房子,不料,房子要拆迁,三哥跳出来要平分补偿款,其他三兄姐说:当年没时间、没钱照顾老人,愿意男子一人拿补偿款。三哥却不认当年协议,和男子对薄公堂。

据7月18日报道,一纸判决不仅为数百万巨款的归属画上了句号,也彻底撕裂了一段兄弟情。在上海黄浦区,这桩家庭纠纷随着法槌落下,引发了全社会对孝道、契约与人性的深刻反思。故事的起点是一份“孝心协议”,多年前陈阿婆因病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五个子女围坐一堂,商量着母亲的照料和身后房产的归属。一番讨论下来,其他兄姐面露难色,唯有幼子小伍主动站出来,愿意扛起全部重担。于是一份白纸黑字的协议就此诞生:小伍负责母亲此后所有的日常起居、医疗费用乃至最终的丧葬事宜。

作为回报母亲名下的这套老房,未来由他一人继承。协议还特意写明,母亲的退休金将用来接济另一位生活困难的兄妹。所有子女都签了字,这份协议看起来合情合理,也暂时平息了家庭的矛盾。接下来的五年小伍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

他五年如一日地贴身照料瘫痪的母亲,喂饭、擦身、守夜,没有一句怨言,直到母亲安详离世。他也按照约定,妥善办理了母亲的后事,并顺理成章地住进了那套老房子。谁知平静的日子在2019年被打破。

老房被划入拆迁范围,一笔数百万的补偿款,像一块巨石投进水中,瞬间激起了人性最深处的贪婪。当初同样在协议上签字的三哥,此刻彻底变了脸。他言之凿凿地宣称,二十年前的协议早就过了时效,自己当时“不懂法”,签字根本不算数。说罢他一纸诉状将亲弟弟告上法庭,要求平分这笔天降横财。

不过金钱也并非能蒙蔽所有人的双眼。面对三哥的背信弃义,小伍的其他三位兄姐选择站在了良心这一边。他们公开表示支持小伍独享全部补偿款,因为“我们没尽孝,没脸去争”。手足之情在他们心中显然比金钱更重。法庭之上那份尘封近二十年的协议,成了双方争论的唯一焦点。

法院审理后认为这份协议本质上是所有继承人对未来遗产进行的事先协商和处分。它的签订是五个子女在平等自愿、意思清晰的情况下完成的,内容也并不违法,因此是真实有效的。更关键的一点是,小伍在签字后确确实实付出了长达五年的沉重赡养义务。

他的付出与最终获得的房产之间,构成了合理的对价关系,绝非三哥口中所谓的“显失公平”。当初协议签订时,母亲尚在,没人能预知未来的拆迁,小伍承担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沉重的养老责任,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便宜。进一步看法院的判决更是对“实质性孝道”的肯定。

法律鼓励和保护的是子女对父母真正意义上的赡养,而非偶尔给点生活费、打个电话的形式主义。小伍五年不间断的贴身照料,其付出的精力、时间和情感,远非其他兄姐可比。依据法律精神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理应多分遗产;而有能力却不尽义务的,则应当不分或少分。

至于三哥主张的“协议失效”,法院也明确指出,这份家庭协议属于合同范畴,只要签订时合法有效,就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自动作废,这与普通继承纠纷的诉讼时效不是一回事。而拆迁补偿款仅仅是原房屋价值的转化形式,其权益归属自然也随着房屋的继承权走。最终法院驳回了三哥的全部诉求。

这起官司之所以引人注目,恰恰因为它戳中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痛点:父母在时无人问,拆迁款到手足反目。法院的判决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法律既要捍卫诚信的契约精神,更要守护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

它警示着那些在父母病榻前选择逃避,却又想在利益面前坐享其成的人——法律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为了避免类似的家庭悲剧重演,法律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签订赡养协议时,最好能做到内容明确、权责清晰,并通过公证等方式加强其法律效力。

而在履行赡养义务时,也应有意识地保留医疗单据、护理记录、邻里证言等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当你在父母病榻前选择逃避,就别在拆迁款面前假装孝顺。那么在你看来,当家庭纠纷走到这一步,法律和道德究竟哪个更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呢?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知秋漫剪社会

知秋漫剪社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