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电台,民警得知后高度重视立刻点开调查,一个69岁的老太太闻讯赶来,仔细查看电台后嚎啕大哭,得知详情后民警肃然起敬! 1985 年,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的大山深处,绥阳林业局柳桥沟林场的几个工人,趁着秋日松茸生长的时节,走进山林,其中一位退休职工梁勇,和往常一样,仔细寻觅着松茸的踪迹,然而当他走到一处悬崖附近时,竟在石缝里看到一个用油纸包裹着的东西。 之后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地打开了包裹,发现里面是一台锈迹斑斑的小机器,还有一本破旧的字典,其中一位老工人凭借经验,猜测这个小机器很可能是一部电台。 要知道东宁处在中俄边境,深山里出现一个电台,这可不是小事,于是众人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选择匆匆下山,并将捡到的包裹交给了公安局。 东宁县公安局对这件事也极为重视,之后立马组织警力展开了调查。 在干警们的检查下,确认了这小机器是一台收发一体的无线电台,字典则是《标准注音学生国音字汇》,从物品外观来看,电台锈迹严重,字典标注为伪满康德六年出版,初步判断这个包裹已在山崖缝隙存放多年。 还有,电台上有个“USA”的标志,看起来像是美国产的,虽然字典上的字迹有点模糊,但仔细看的话,还是能辨认出上面写着用中文和俄文书写的“朴英山的书”。 东宁这个地方位置特别,日本关东军以前老在这里待着,苏联红军打日本也是主要在这块儿打的,各方势力都挺复杂的,而这电台到底是美国特工还是日本特工扔下的?朴英山又是谁?为什么用中文和俄文写,不用朝鲜文呢?警察们商量了一下,最终决定先从“朴英山”这个名字入手。 随后他们先到东宁县历史资料档案馆查找,却一无所获,接着又去拜访了当地的抗日老人,据一位抗联的老战士说,当年教导旅的无线电营里有个朝鲜战士叫朴英山,但后来突然不见了,有传言说他叛变了。 干警们有了 “教导旅无线电营” 这条关键线索后,立马找到了原八十八旅无线电连的副连长王一知女士。 王一知女士是东北抗日联军高级将领周保中的妻子,当她看到电台和字典上的名字时,愣了好久,眼泪忍不住流下来,她肯定地说,这部电台她很熟悉,朴英山她也认识。 原来,1940 年,东北抗日联军处境艰难,为保存实力,周保中带领部队撤到苏联境内整编,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军队组建了一个无线电营,王一知是营里的政治委员,朴英山是一连的副连长。 那时候,朴英山多次带领情报小组偷偷回到东北的敌占区搜集情报,这些物品就是他小队留下的东西,而电台上的USA标记,其实是苏军的一种掩护手段,而那本字典事实上是译报密码本。 王一知女士还激动地说,当年朴英山情报小队突然与组织失去联系,有人怀疑他们叛变,但解放后在敌伪档案中发现,朴英山小队其实是遭受了敌人的诱捕,已壮烈牺牲。 之后随着调查的深入,朴英山的事迹逐渐清晰。朴英山是朝鲜族,中共党员,以前他是东北抗联第五军的副官,政治上很可靠。 1940 年随部队到苏联整训后,多次带领小部队携带电台回东北,在宁安、绥棱、东宁等地侦查,收集日本军队的兵力布置、飞机场的位置、特务活动地点等重要信息,然后通过电台把这些情报报告给东北抗联教导旅和苏联远东军司令部的情报部门。 1944年6月,朴英山和两个战士在宁安县南马场村活动时被特务发现了,战斗中,两个战士牺牲了,朴英山被抓,后来在哈尔滨被杀害。 东北解放后,宁安县的土改工作队来到南马场,惩治了抓朴英山的那些特务,还给他立了纪念碑,把马场屯改名叫英山村。 如今,那台承载着历史的电台已经被收藏在了东北烈士纪念馆,1996 年被确定为了一级文物,它虽锈迹斑斑,却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诉说着朴英山等无数抗日英雄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畏艰险、英勇牺牲的伟大故事。
[太阳]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7-18 18:23:4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