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个犯人服刑40多年,出狱后,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上面只写一句话:“您

靖江的过去 2025-07-18 16:35:55

1991年,一个犯人服刑40多年,出狱后,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上面只写一句话:“您还记得那曾经的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深秋,武汉的废品站里,有个白发老人正翻着旧报纸。他叫廖复初,刚从监狱出来 47 天。 棉袄口袋里还揣着监狱发的返程票,是张从沙洋农场到武昌的硬座票,票价三块八毛钱。 突然,他的手停住了。手指划过一张泛黄的报纸,眼睛定在 “毛老太捐粮” 这几个字上。 这时候,廖复初看到了《长江日报》上 “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回忆录” 的标题,右眼突然不受控制地抽了起来。 这是 1985 年的旧报纸,边角都发霉了,但 “1945 年冬,环潭镇廖家捐赠八路军 1000 担粮食” 这行字,看得格外清楚。 这几个字,让他回忆起1945 年那个雪夜,关于奶奶的故事。 当时,九十岁的毛老太拄着枣木拐杖,站在粮仓前对李实说:“李专员,粮食你们尽管拉,廖家不要借条,就盼着你们能打跑鬼子。” 廖复初那会儿站在廊下,看见李实的警卫员用马灯照着借条,毛老太突然伸手把纸撕成了两半。 廖复初是鄂北首富廖家的长孙,1945 年 12 月 23 日那个冷夜,他记一辈子。 当时,王震带领的南下支队被国民党军围在大洪山,部队已经三天没粮食了。 李实找到廖家的时候,毛老太正在佛堂抄经,直接问:“要多少?” “至少八百担。” 李实说。 “开仓。” 毛老太就说这两个字,接着念经。 廖复初看得明白,那天晚上,三百担精米、七百担杂粮都装上了马车。 毛老太突然对李实说:“告诉王震将军,廖家不求啥回报,就求他将来别忘了老百姓。” 四十六年后,在这废品站里,这句话又像刀子一样,扎在廖复初心上。 1951 年的公审大会上,廖复初被五花大绑押上戏台。 审判长念判决书的时候,他的目光越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落在戏台柱子上。 那上面还留着 1945 年贴的 “庆祝抗战胜利” 标语。 “被告人廖复初,作为地主阶级代表,长期压迫农民……” 审判长说。 廖复初想起 1949 年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国军连长带着二十个士兵闯进廖家大院,硬要把矿警队的枪支拿走。 他跪在地上求道:“老总,矿警队的枪是护矿用的,不能带走啊!” 换来的,是枪托狠狠砸在脸上的疼。 在沙洋农场服刑的日子里,廖复初无数次梦见那个雪夜的粮仓。 他在劳改队磨豆腐,豆浆溅在石磨上,恍惚间就成了当年的白米;在大堤上挑土,扁担压在肩上的重量,就像那 1000 担粮食压着似的。 1991 年 10 月的一个早上,廖复初敲响了武汉某干休所的大门。 警卫员看着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人,正要赶他走,里屋突然传来一声喊:“你是廖家的后人?” 原 359 旅参谋马希良拄着拐杖跑出来,这时候廖复初正蹲在台阶上啃馒头。 四十六年前,马希良是护送粮食的排长,现在对廖复初说:“当年要不是你奶奶,我们连突围的劲儿都没有。” 马希良带廖复初进了书房,墙上挂着的《中原突围路线图》让廖复初腿一软,差点跪下。 图上用红笔标出的环潭镇,像块好不了的伤疤。 马希良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半张泛黄的借条,正是当年毛老太撕碎的那半张。 1991 年 12 月 26 日,廖复初站在武昌水果湖一栋小楼前。 警卫员接过他手里的信,信封上 “王震同志亲启” 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 三天后,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廖复初住的破庙里。 民政厅的干部捧着户口本和八百元安家费,这时候廖复初正用捡来的煤渣生火。 当他看到户口本上 “廖复初” 三个字盖着 “准予落户” 的红章时,滚烫的眼泪滴在 “职业” 那栏,把 “无业” 两个字晕成了模糊的蓝印。 廖复初拿着户口本,手还在抖。他想起这些年的日子,从廖家的长孙到监狱里的犯人,再到如今靠着捡废品过活,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可一想到奶奶当年捐粮时的决绝,想到那些保护家国的战士,他又觉得心里有股劲儿。 这 1000 担粮食,在当年是救命的希望,让被困的战士们有了突围的力气。 而对廖家来说,这是对家国的一份担当,不求回报,只盼着山河无恙。 毛老太撕借条的那一刻,就没想着以后要什么补偿,她心里装着的是打跑侵略者的信念。 他知道,奶奶的义举不会被忘记,廖家为国家做的贡献,总有被认可的一天。 如今,这一天虽然来得晚了些,但终究是来了。他把户口本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就像当年揣着那张返程票一样。 只是这一次,揣着的是希望和踏实。

0 阅读:52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