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踏进了松潘草地,这里是川西北的高原湿地,海拔三千五百米,气候阴晴不定,沼泽密布,常人一脚踏进去,能瞬间没过膝盖,泥泞、饥饿和寒冷像三把利剑,紧紧悬在战士们头顶。 部队原本计划十天穿越,结果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草地上一困就是十七天,干粮早已耗尽,队伍只能靠啃树皮、挖野菜,甚至是咬皮带来勉强支撑,有人因为误食毒草倒下,有人被沼泽吞没,行军的步伐一天比一天沉重。 就在战士们快要熬不住的时候,贺龙带着部队沿河谷前行,途中,他忽然驻足河边,目光落在水面上,队伍里的战士个个疲惫不堪,谁也没想到,这位总指挥竟然在这种时候盯着水出神。 片刻后,他下令钓鱼,当时这句话几乎把周围的人惊得说不出话来,野草都快被吃光了,哪儿来的鱼?再说,队伍里谁还带着钓鱼的家伙?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贺龙真的有准备,他的警卫员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竟然是绕好的麻线、用生铁打成的鱼钩、竹筒做的浮漂,还有几根看似不起眼的马尾毛。 这些钓鱼用具,不是临时拼凑的,而是贺龙一路行军悄悄攒下的,就连蚯蚓,也在几天前他亲手翻地时挖好,装进了竹筒里。 草地的水冷得刺骨,牧民从不敢涉足的水沟里,居然真有鱼,贺龙蹲在河岸边,手上勒出红印也不松开线,不到半天,竟钓起了一桶手臂长的冷水鱼,营地里,一时间围满了目不转睛的战士。 炊事班架起锅灶,熬起鱼汤,滚滚热气腾起,飘散在帐篷和沼泽之间,像是给沉闷的队伍注入了些许活力。 伤员们捧着碗,眼里不自觉泛着泪光,炊事员盛出一碗,递给贺龙,他却摆了摆手,把头一碗留给了躺在担架上的伤兵,他没怎么进食,最后只是靠着两碗凉水硬撑。 贺龙心里明白,这一桶鱼,顶多能解一时饥饿,全军数千人,光靠他一个人钓,根本是杯水车薪,他当夜便让铁匠烧炉打钩,缴获的洋铁皮被剪成了简易鱼钩,鱼线是战士们身上的线头拆下来的,连枪管都临时拿来当钓竿。 第二天一早,嘎曲河边的草地上,战士们一个个蹲在水边钓鱼的场景,俨然像是突然冒出来的“草原渔村”。 鱼汤一锅接一锅熬着,香味溢出很远,老兵事后回忆,那几天,只要听见甩竿的声音,大家心头就莫名安定,这不仅是对口腹的满足,更是对活下去的盼望,行军的夜晚,许多战士干脆带着鱼钩上路,遇水就下竿,捞一条算一条。 贺龙的心思,远不止在鱼汤,他一边钓鱼,一边顺着河岸查看地形,草地连绵,敌军布防却不甚严密,他很快就摸清了敌人碉堡和岗哨的分布。 趁夜他命令部队制造西进的假象,而主力则沿着河沟向东悄悄突围,正是这次看似偶然的钓鱼,让他找到了穿越生天的路径。敌人反应过来时,红军已在二十里开外。 实际上,钓鱼这事,贺龙不是头一回干,早在湘西游击战的时候,他就靠着一根钓竿与敌人周旋,借钓鱼打掩护,摸清地形,掌握敌情,甚至策划过战斗,这一次,钓鱼既是救命的生计,也是军事的布局,他用这一根细线,不仅吊住了士气,更钓开了一条通向生的道路。 人们或许难以想象,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就是这根简单的钓竿,维系着几千人的生存,支撑着一支队伍走出死亡的泥沼,那不只是一根鱼竿,更是一份智慧、一种信念,在绝境中激起的求生本能和突破困局的勇气。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湖南频道——明理丨名场面!贺龙在长征路上率全军将士钓鱼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
猫猫背九九
2025-07-18 16:03:19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