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导有误,并提出了自己的纠正意见,没想到,他竟收到一封回信!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位给钱老写信的年轻人叫做郝天护,他当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任教,在研读钱老发表的一篇土动力学论文时,发现其中一个方程的推导过程可能存在问题。 郝天护是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的毕业生,虽然在边疆工作,但一直关注学术前沿。他对这个方程进行了反复验算,确认自己的判断后,决定写信向钱学森提出质疑。 当时钱老已经是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而郝天护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这种身份差距让周围的同事都觉得他的做法有些冒险。 三个月后,郝天护收到了钱老的回信。信中钱学森承认了论文中确实存在推导错误,并感谢郝天护的指正。钱学森在信中使用“您”来称呼这位青年教师,并建议他将这个发现整理成论文发表。 在钱学森的推荐下,郝天护的论文《关于土动力学中一个方程的推导》在《力学学报》上发表。这篇论文纠正了原有公式的错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理论基础。 这次学术交流对郝天护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专攻固体力学方向。毕业后,他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最后成为东华大学的教授。 郝天护在固体力学领域深耕多年,他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直到85岁的高龄,他仍在指导研究生开展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 钱学森对待学术批评的态度,被视为老一辈科学家学术品格的体现,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会提及这个案例,用以说明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郝天护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次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他表示,钱老的回信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鼓励,更让他看到了科学共同体的开放精神。 在学术评价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这种直接的学术交流方式已经不多见,不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这种态度为年轻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郝天护后来在教学中经常提到这段经历,他告诉学生,做研究要敢于质疑,但质疑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 这种师承关系的延续,是中国科学界优良传统的传承。从钱学森到郝天护,再到郝天护的学生,科学精神在一代代人中传递。 如今,学术交流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邮件、学术社交平台等新工具让学者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追求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始终是学术研究的根本。 信息来源: 李斌,吴晶.钱学森:培养一线创新人才是一个紧迫任务,《成才之路》,2008
196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
玉尘飞啊
2025-07-18 15:21:39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