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名侦察员误入一间破旧牛棚。一名战士刚躺下,突然一阵疼痛,伸手往草堆里一探,碰到的竟是个圆滑冰冷的东西。没想到,三人凭借此物立下奇功。
1949年春,渡江战役前夕,长江南岸战云密布,三名解放军侦察员肩负重任,潜入敌后探查军情,却意外迷路,躲进一间破旧牛棚。 一名战士坐下休息,忽觉身下刺痛,伸手一摸,竟掏出个冰冷的木盆。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物件,竟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三人如何凭此物突破重围,送回至关重要的情报?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开,悬念丛生,令人屏息。 齐进虎,1925年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区,家境贫寒,幼年随父耕田,13岁亲眼见村子被日军烧毁,房屋冒着浓烟,村民四散奔逃。 他扛起扁担,加入游击队,练就一身敏捷身手,擅长夜间潜行。1947年入解放军侦察连,凭过人胆识,多次深入敌后,带回关键情报。 张志强,192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农家子弟,熟悉江河地形,常赤脚踩着泥泞田埂,帮父兄捕鱼,练就一双锐利眼睛,能从芦苇缝隙中辨别风向。 1948年参军,凭观察力成为侦察好手。李文海,1926年出生于安徽巢湖,孤儿出身,靠给人放牛为生,风吹日晒中磨砺出坚韧性情。 1946年加入解放军,擅于分析地形,总能找到隐蔽路径。三人于1949年春编入侦察小队,肩负为渡江战役探查敌情的重任。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箭在弦上,长江南岸敌军布下重兵,碉堡密布,江面巡逻船昼夜不歇。齐进虎带领张志强、李文海等七人,乘夜色渡江,准备摸清敌军布防。 登陆后,小队借芦苇掩护,匍匐靠近敌军阵地,靴子沾满泥泞,衣角被露水打湿。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夜静,渡船暴露,小队被迫撤退。 张志强不慎扭伤脚踝,摔倒在地,李文海搀扶他继续前行。敌军追兵火把闪烁,犬吠声逼近,小队慌乱中钻进一处废弃牛棚。棚内木梁腐朽,干草堆积,散发霉味和牲畜粪便气味,墙角堆着破烂农具。 张志强坐下休息,忽感臀下刺痛,伸手摸索,从草堆中拽出一个光滑冰冷的木盆,约两尺宽,盆底有裂痕却仍结实。李文海敲击盆底,确认其能浮水。 齐进虎仔细检查,认定这木盆是渡江的唯一希望。小队被困南岸,渡船被毁,江面封锁严密,送信兵难以突破,木盆成了救命稻草。 三人商议,利用木盆夜间渡江,将情报送回北岸。白天,小队藏在牛棚,啃干粮,喝溪水,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暴露。敌军巡逻频繁,靴子踩石子声不时逼近,小队屏息藏身,干草盖住木盆。 夜间,三人摸到江边,选芦苇密集的浅滩试验木盆。江水湍急,张志强首次尝试,木盆倾斜,他落水,冻得牙关打颤。李文海拉他上岸,衣服湿透。 几夜练习,齐进虎划桨,张志强稳住平衡,李文海指挥方向,三人逐渐掌握技巧。他们用芦苇编绳,加固木盆,防止裂缝扩大。 一次巡逻队靠近牛棚,火把光亮透进墙缝,小队迅速掩盖木盆,屏住呼吸,待敌人离开。训练持续数晚,三人配合默契,木盆在水面颠簸渐少,划行更稳。 渡江前夜,乌云遮月,江面漆黑,风浪汹涌。三人将木盆抬到江边,检查绳索和木桨,情报抄在油布纸条,藏在李文海衣袋。 齐进虎划桨,张志强稳住平衡,李文海指挥方向。木盆在浪中摇晃,水花溅到脸上,冰冷刺骨。江中暗流几次推偏木盆,齐进虎调整方向,张志强死压盆边,脚踝疼痛加剧。 约一小时,木盆靠近北岸,三人借芦苇掩护上岸,靴子陷进泥泞,赶往指挥部。情报递交,军官们见敌军布防、火力点、巡逻时间清晰标注,无不震动。 渡江战役顺利推进,解放军凭情报突破敌军防线,南京解放在望。齐进虎、张志强、李文海获表彰,木盆被送入军事博物馆,斑驳表面记录那段艰难岁月。 齐进虎后升任侦察连连长,奔赴多地作战,晚年回山东,教导后人铭记历史。张志强伤愈后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牺牲于朝鲜山坡,年仅25岁。李文海转入地方,投身水利建设,晚年常向孩子们讲述木盆渡江的故事,语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