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第18军军长张国华率部解放了永新县城,1位白发苍苍的盲人婆婆找到部队来,连连喊:“我儿子叫张国华,我听说他回来了。”张军长连忙跑出门去,却发现不是自己母亲,还是讲:“娘,不孝儿回来了……”
1929年春,井冈山地区革命风潮正盛,永新县怀忠镇一个15岁的少年张福桂被这股热浪点燃了心。他家住村头,屋后有棵老槐树,父母靠种地为生,日子清苦。 红军路过村子,宣传革命道理,张福桂听得热血沸腾,觉得这才是男儿该干的事。他收拾了个小布包,里面塞了两件旧衣裳,告别爹娘,改名张国华,跟着红军走了。 从那以后,他再没回过家,投身枪林弹雨,参加了无数战斗。20年间,他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第18军军长,带着部队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 每次行军路上,看到路边的老槐树,他总会想起家里的父母,但战事紧急,他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 1949年7月,第18军开进永新县城,解放了这片红色根据地。张国华作为军长,带着部队纪律严明地驻扎下来,百姓们敲锣打鼓欢迎,街头巷尾都传着他的名字。 部队临时指挥部设在一座旧祠堂里,张国华忙着安排部署,地图上画满了行军路线。就在这时候,一个消息传到他耳边:有位白发苍苍的盲人婆婆找到部队,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儿子叫张国华,听说他回来了,非要见一面。卫兵把这事报上来,张国华愣了一下,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跑出去看个究竟。 他到门口一看,来的是一位瘦弱的老人,衣衫破旧,手里拄着根竹杖,眼睛看不见,嘴里还在喊着“国华”。 张国华仔细一瞧,这不是自己的母亲,但他没犹豫,蹲下身握住老人的手,喊了声“娘”。他猜到,这婆婆的儿子可能跟他同名同姓,当年也参加了红军,估计已经在战火中牺牲了。 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认下了这个“娘”,陪着她坐下,听她讲过去的事。婆婆说,她的儿子1929年春天走的,跟张国华一样,年纪轻轻就参加了红军,从那以后就没音讯了。她这些年盼啊盼,眼睛都哭瞎了,每到年节就在村口等着,希望儿子能回来。 张国华听完,安排人给婆婆端来热饭热菜,陪她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婆婆吃着饭,手还紧紧抓着张国华的衣袖,生怕他跑了。 饭后,他叫来警卫员,吩咐小心送婆婆回家,还特意交代要记下她家的地址。第二天,他抽空回了趟怀忠镇老家,见到了自己的父母。 父母头发都白了,看到儿子回来,激动得说不出话。张国华跪在爹娘面前,磕了几个头,20年的离别和思念全化成了泪水。 没过几天,部队要继续开拔,张国华又去了一趟婆婆的村子。她的家破败不堪,屋里只有一张床和几件旧物。张国华留下粮食和衣物,叮嘱村里人帮忙照顾。 从那以后,他把这位烈士的母亲当亲娘一样对待,定期派人送去生活物资,确保她晚年无忧。自己的父母也在他的照顾下,安稳地度过了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张国华都没忘记井冈山的乡亲们,用实际行动替牺牲的战友尽了孝。 这件事在永新县传为佳话。张国华不仅是个能打仗的军长,更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认下盲人婆婆,替烈士尽孝,体现了革命军人的担当。 那个年代,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亲人,多少母亲像这位婆婆一样,盼着儿子归来却等来空荡荡的希望。 张国华的做法,给了那位老人一点安慰,也让周围的战士和百姓看到了部队的温暖。这故事背后,是革命年代的苦难和牺牲,也是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