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北京一个看守所里,张学思没撑过去,时年54岁,他是张作霖的四儿子、张学良的亲弟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的春天,北京通县卫戍区警卫三师的看守所里,张学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时他年仅五十四岁。 他是张作霖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张学良的亲弟弟,这样显赫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生顺遂,他的命运在那个年代显得格外沉重。 张学思出生在东北最有权势的家庭,大帅府里金碧辉煌,他的童年不愁吃穿,父亲张作霖的目光一直放在张学良身上,打算让他继承家业。 张学思在家中并不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他反而有了更多的自由,能自己决定读什么书,结交什么朋友,这种自由也让他能接触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1931年,东北发生了巨变,日军突然进攻,家乡被占领,张学思那时正在北平求学,他亲眼看到成群的东北百姓带着家当逃难,衣衫褴褛,眼里满是恐惧。 他心里积下了对侵略者的深恨,他多次托人给张学良发电报,劝哥哥带领东北军抵抗,可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刺。 他开始走上和家族不一样的道路,面对民族危机,他参加了进步学生的游行和宣传活动,四处散发传单呼吁抗日。 193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和那个显赫的家族划开了界限,他跟随革命队伍南征北战,经历过战火,历练出坚定的意志。 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时,张学思已经担任了东北的省级要职,还兼任军区的重要职务,他没有迷恋权力和待遇,他对妻子说,等国家安定下来,想去镜泊湖开垦农场,亲手种出粮食。 他想过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一次在北平开会,周恩来找到他谈话,新中国刚刚成立,海军正在筹建,急需懂军事又有文化的人,他当即答应回到部队工作。 很快,组织上安排他在大连筹办海军学校,他带人考察港口,拜访工厂,寻找合适的教师,他选择了大连,因为那里的条件能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要。 建校之初条件艰苦,教室和操场都是师生一起修的,白天他忙着去各个地方要设备,夜里还和老师们合力编写教材。 到了1950年春天,学校初具规模,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训练,这所学校后来成长为中国海军的重要学府,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技术干部。 他在海军工作多年,先后担任重要职务,生活简朴,甚至拒绝了分配的住房,他心里想着如何让中国的舰艇真正驶向大洋,可是到了1965年以后,政治斗争的风波席卷而来。 有人图谋掌控海军,在会议上公开辱骂海军领导,张学思性格耿直,当场顶了回去,1967年,李作鹏等人捏造了报告,把他骗到招待所抓起来,给他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关押期间,外界对他的指控越来越多,他始终不肯编造虚假证词,审讯和折磨不断,他的身体在痛苦中一天天衰弱。 看守所里的日子漫长又冷酷,他被限制活动,吃的是粗糙的玉米面粥,夜里常常咳嗽不止,墙角留着血迹,他知道有人想利用他来陷害周恩来,他咬紧牙关不配合。 病情越来越重,直到1970年,他被送进医院,错过了抢救,离开了人世,他去世时没有穿上军装,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的一个普通房间里。 多年以后,妻子谢雪萍一直在奔走,为丈夫申诉,她收集证据,找人写证明,一次次写信上访,她不愿让一个忠诚的将军背负不白之冤。 1975年,组织为张学思平反,召开大会为他恢复名誉,人们终于可以公开说起他对海军建设的贡献,也把他的骨灰安放在该去的地方。 张学思的一生,走的是一条和家族完全不同的路,从锦衣玉食的少爷到坚定的战士,从筹建海军学府到含冤入狱,他一直在用行动践行心里的信念。 他没有追求家族的权势,他选择用一生去为国家争出路,为民族争尊严,他的故事在历史中留下沉重的印记,也让后人记住了那个在看守所里走完短暂一生的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张学思:从大帅府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共产党新闻网
1938年4月16日,周总理陪着张国焘到武昌面见了蒋介石,可张国焘开口的第一句话
【3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