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处在科技和能源博弈的节骨眼上,内蒙古突然传来个大消息:发现了储量超万吨的钍

兰亭说事 2025-07-18 12:31:14

中美正处在科技和能源博弈的节骨眼上,内蒙古突然传来个大消息:发现了储量超万吨的钍矿!这事儿简直是给咱们国家的能源安全上了道保险栓。您可能要问了,钍是啥?跟咱们平时用的电有啥关系?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 咱先说说这钍到底是个啥宝贝。钍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地壳里含量比铀还多,可过去大家都盯着铀矿,没怎么注意它。这次在内蒙发现的钍矿,储量可不是小数目。按照最新的勘探数据,全球已探明的钍矿咱中国占了七成,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钍储量就有 100 万吨,再加上全国其他地方的,总储量能达到 140 万吨。这是啥概念呢?打个比方,1 吨钍通过核反应产生的能量,相当于 350 万吨煤炭燃烧释放的热量。咱国家 2024 年全年用电量是 9.85 万亿度,如果全用钍来发电,140 万吨钍能发 3.92×10¹⁶度电,按每年用 10 万亿度算,够咱们用上 3920 年。要是再算上技术进步,以后发电效率提高了,用上两万年真不是吹牛。 再说说这钍到底咋用。传统的核电站用的是铀,可铀矿储量有限,还容易产生核废料。咱国家搞的是钍基熔盐堆技术,这可是第四代核能技术的代表。简单来说,就是把钍溶解在高温熔盐里,让它慢慢发生核反应,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这种技术有啥好处呢? 首先是安全。熔盐堆运行的时候是常压,不像传统核电站得用高压容器,万一出点啥问题,堆芯底部的冷冻塞会自动熔化,带着核燃料的熔盐就流到安全罐里,核反应自己就停了,根本不会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爆炸。其次是干净。钍反应完产生的核废料,放射性几百年就衰减得差不多了,而铀废料的放射性得几万年才能消失。而且熔盐堆不需要大量冷却水,在干旱的西北也能建,正好跟咱国家的能源布局对上号。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咱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突破了。甘肃武威的钍基熔盐实验堆,2024 年 6 月就实现了满功率运行,现在已经连续稳定运行超过 400 天。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全球就咱一家有这样的实验平台。更厉害的是,咱们已经开始把这技术往民用领域搬了。中国船舶集团去年发布了全球首型核动力集装箱船方案,用的就是钍基熔盐堆,以后远洋货轮都能用上这种既环保又安全的动力系统。上海那边还在布局供应链,从材料研发到设备制造,全链条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再看看美国那边。美国其实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研究过熔盐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还建了实验堆,可后来因为战略调整,项目被叫停了。现在他们又想重启,可技术断层了几十年,哪那么容易追上来?美国能源部倒是提了不少计划,又是建实验堆,又是搞法规改革,可到现在连个像样的示范项目都没有。有美国智库报告说,在四代核反应堆部署上,中国可能比美国领先 10 到 15 年。这可不是人家瞎说,咱的实验堆都运行一年多了,他们还在图纸上打转呢。 还有个事得说说,这钍矿的发现,正好赶上中美在科技领域较劲的时候。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这些领域对咱们围追堵截,可在核能这一块,咱们愣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以前美国总说咱技术不行,现在咱不仅有了自己的钍基熔盐堆,还把技术用在了核动力船舶上,连核动力航母都能用这技术。这就好比下棋,美国想封死咱们的路,咱却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把主动权攥在了自己手里。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技术靠不靠谱。您想想,咱国家搞了十几年研发,从实验堆到示范堆,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2025 年,首座 60 兆瓦的商用堆就要投运了,配套发电和制氢,到 2030 年,百兆瓦级的机组也能并网发电,每年能减排 500 万吨二氧化碳。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计划,可不是画饼。而且,钍基熔盐堆的燃料利用率能达到 98%,比传统核电站高得多,以后发电成本说不定能降到每度电一毛钱,比煤电还便宜一半。到那时候,老百姓用电更便宜,企业生产也更有竞争力。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一点挑战没有。钍基熔盐堆需要耐高温、抗腐蚀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的生产工艺还得进一步优化。还有核废料的后处理技术,虽然比铀废料简单,但也得做到万无一失。不过您放心,咱们国家搞科研的劲头是出了名的,当年搞两弹一星、核潜艇,啥难事儿没见过?现在有了这么好的资源和技术基础,这些问题肯定能一步步解决。 总的来说,内蒙古发现的钍矿,就像给咱们国家的能源安全上了双保险。它不仅让咱们在中美博弈中有了新筹码,还为未来的能源转型铺平了道路。想想看,以后咱的核电站不用建在海边,在内陆干旱地区也能发电;远洋货轮用钍做动力,绕地球跑几十圈都不用加油;老百姓家里的电费越来越便宜,工厂生产再也不用担心停电。这些事儿,以前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现在可都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这真是天佑我中华,在关键的时候给了咱们这么大的惊喜!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