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36万雪花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得知后哈哈大笑: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18 02:17:30

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36万雪花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得知后哈哈大笑:“好一个文官清流,好一个肱骨大臣,实乃国之蛀虫也!”可当乾隆查看记录后,脸色铁青异常难看,又灰溜溜派人将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清朝太庙供奉着为王朝立下大功的勋臣,按祖制几乎全是满蒙贵族。 其中却有一位汉族大臣的名字——张廷玉。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但其晚年与乾隆皇帝的冲突,导致结局令人唏嘘。 张廷玉出身安徽桐城名门,其父张英是康熙朝重臣。 显赫家世并未带来捷径,反而有时是束缚。 康熙三十九年,26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志在必得。 恰在此时,康熙任命其父张英为主考官。 为避嫌,张英坚决阻止儿子参考,张廷玉无奈放弃,直到父亲卸任考官后才步入仕途。 此事深刻影响了他,使其一生为官谨小慎微。 在康熙朝,张廷玉凭借学识、严谨和能力崭露头角,深得信任,成为近臣。 他亲历“九子夺嫡”,但保持中立,只效忠皇帝本人,这为他日后获重用埋下伏笔。 雍正继位后,性格刚毅刻薄,却极为赏识倚重张廷玉。 张廷玉迎来政治巅峰,展现非凡行政才能。 他高效处理雍正初期繁杂政务和复杂局面,成为雍正不可或缺的臂膀。 雍正十三年,雍正突然驾崩,张廷玉是少数在场的顾命大臣之一,协助宣读遗诏,拥立乾隆登基。 乾隆初期,对这位三朝元老给予礼遇和重用,无论日常朝政还是离京巡幸,都委以大权。 表面信任下暗流涌动。 乾隆自尊心强,好大喜功,对前朝老臣,尤其位高权重的汉族老臣,心存芥蒂和防范。 他渴望建立自己权威,摆脱前朝重臣“阴影”。 张廷玉作为雍正最倚重的旧臣,威望崇高,自然成为乾隆潜意识里“立威”对象。 加之张廷玉年事渐高,精力衰退,在乾隆眼中价值递减。 乾隆十三年,年逾古稀的张廷玉深感精力不济,首次上疏恳请告老还乡。 乾隆回复巧妙却暗含深意:“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诏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这番话表面抬高地位,实则堵死退休之路。 乾隆十四年冬,张廷玉身体更差,步履蹒跚,再次上疏恳求退休。 这次乾隆恩准。 按例,大臣应入宫叩谢皇恩。 张廷玉在儿子搀扶下,冒雪艰难入宫谢恩。 谢恩后,他伏地提出一个令乾隆意想不到的请求。 因担心死后乾隆反悔,不让他配享太庙,请求乾隆亲笔写个“保证书”。 这个在张廷玉看来是谨慎自保的请求,在乾隆看来却是对其皇权尊严的极大冒犯和不信任! 乾隆内心极不悦,强压怒火,最终亲笔写下诏书重申雍正遗诏,并附诗“安抚”。 次日,按惯例张廷玉应再次入宫谢恩。 但他未亲自来,而是派长子代为谢恩(实因昨日雪中奔波跪拜后腿疾发作,无法行动)。 这彻底点燃乾隆怒火! 他认为张廷玉拿到“保证书”后便目无君上,怠慢礼仪。 盛怒下,乾隆命军机处拟旨严斥。 戏剧性的是,圣旨未发,稍好的张廷玉又挣扎着亲自入宫谢恩。 但这反让乾隆怀疑有人通风报信,迫使他补救。 乾隆勃然大怒,召集大臣商议,决定削去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并罢免其配享太庙资格! 这对视名节如生命的张廷玉是晴天霹雳。 更重打击接踵而至。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亲家、四川学政朱荃犯“匿丧”罪。 乾隆借题发挥,严厉追究。 朱荃被革职查办,途中自尽。 乾隆深挖细究,牵连张廷玉,下旨查抄其京中府邸! 乾隆或感压力,试图从财产中找贪腐证据以证正当。 但清查结果令其失望。 张廷玉财产虽巨,来源正当,记录清晰,无贪赃枉法证据。 乾隆无法定罪,推责德保“办理不善”,下令发还非御赐财物,但仍以“选亲家不当”为由扣留二十万两作“罚款”。 经此连串打击,张廷玉身心俱疲,声名扫地,黯然返安徽桐城老家。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老家郁郁而终,享年八十四岁。 至死,乾隆未恢复其配享资格。 主要信源:(中国档案资讯网——《太庙:中轴线上的金色屋顶》)

0 阅读:2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