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梁家辉曾经在节目上谈到爱国情结,他毫不留情表示“我觉得香港人其实挺可悲的,被英国人统治了一百多年,在回归以前,我们这一辈人很缺乏对祖国的概念!” 梁家辉出生在1958年,那是香港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年代。彼时的香港,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中国大陆划清界限。学校里讲的是英文,教的是英国历史,升旗是米字旗,唱的是英国国歌。 很多香港人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是香港人”的观念。中文课在学校里是副科,普通话在街头几乎听不到。 中国历史被压缩成寥寥数页,对祖国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被淡化。这种“去中国化”的教育,几代人都身处其中。 梁家辉也不例外。他坦言,小时候对“祖国”两个字没有概念,心里甚至对大陆有些抗拒,觉得遥远而陌生。直到进入演艺圈,直到他真正踏上内地的土地,拍下那几部有争议又意义重大的电影,他才开始彻底改变。 1983年,梁家辉凭借与李翰祥合作的《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一举夺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当时的他风光无限,资源不断,正是前途一片光明。 但谁也没想到,这两部电影会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火烧圆明园》在北京拍摄,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历史。 在当时两岸三地政治敏感的背景下,这样的题材被部分媒体和独立派视为“向大陆靠拢”的表现。 很快,台湾方面颁布禁令,限制香港艺人赴内地发展;香港某些媒体也开始集体施压,要求梁家辉就“政治立场”作出表态,甚至公开道歉。 面对外界的质疑与压力,梁家辉没有退让。他在一次采访中坚定地表示:“我就是一个中国人,我在我的国家拍戏,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意。”就是这样一句话,直接引发了他长达三年的“封杀期”。 没有人敢再找他拍戏,电话一夜之间变得冷清。他的公司资金链断裂,剧组也解散。他甚至被迫在铜锣湾街头摆地摊,用手工制品勉强维持生计。 在那个年代,一个影帝蹲在街边卖手工艺品,是媒体最喜欢的“笑话”。但梁家辉没有低头。 他说:“没戏拍,我就摆摊;没人要,我就靠自己活下去。”这种不屈不挠的劲头,比任何一部电影角色都更真实。 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江嘉年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她是电台的节目制作人,偶然从朋友口中得知梁家辉的情况,起初是出于敬意与同情想采访他,但随着接触的深入,她被这个男人的坚持与骨气彻底打动。 江嘉年不惜与电台高层争执,也要让梁家辉出现在她的节目中。她甚至不顾个人前途,冒着丢工作的风险力挺他。 梁家辉起初并不愿意接受帮助,因为他不想拖累别人。但江嘉年一句“哪怕我丢了工作也愿意帮你”,彻底打动了他。 两人很快相恋,结婚的时候没有婚礼,没有宾客,只有两颗被生活打磨得更加坚定的心。从那一刻起,江嘉年成了梁家辉最坚实的后盾。 后来,在老朋友如周润发、徐克的帮助下,梁家辉重新回到了镜头前。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急于复出,而是一步一步用演技重新证明自己。 《监狱风云》让他再次成为焦点,《寒战》中的警官角色展现了他对角色情感的精准把控,而《黑金》《智取威虎山》更是让观众看到他“千面影帝”的真正实力。 为了一个角色,他可以写十几万字的人物小传;为了演得真实,他愿意花几个月时间钻研人物心理。他不是靠流量,不靠炒作,只靠作品和实力说话。 他的演技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沉稳。他自己说:“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真正想演的,是人,不是角色。” 在一次节目中,主持人问他怎么看待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感。他没有回避,坦率地说:“我觉得香港人其实挺可悲的,被英国人统治了一百多年,在回归以前,我们这一辈人很缺乏对祖国的概念。” 这话一出,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力挺他的直言不讳,也有人指责他“政治不正确”。但他没有解释,也没有改变。 他知道,这不仅是他自己的感受,更是一代香港人真实的精神状态。他希望通过自己这番话,让更多香港人开始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该往哪里去。 其实,梁家辉并不是一个喜欢谈政治的人。他更愿意讲故事,讲角色,讲生活。但当一个人的一生被政治影响得如此深刻,他自然有资格说出真话。 他没有像某些明星那样在政治风口上左右逢源,也没有在舆论压力下妥协。他选择了坚持,选择了真实,也选择了承担一切后果。 他知道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伴随着争议。但他也知道,有些话必须有人说出来。 如今,梁家辉依旧活跃在荧幕上。他的作品依旧有口皆碑,他的生活低调而幸福。他和江嘉年的感情一直稳定,他也始终把“爱国”这两个字放在心里。 信息来源: 《梁家辉:香港太畸形 无国家观是历史原因》——观察者网
影帝梁家辉曾经在节目上谈到爱国情结,他毫不留情表示“我觉得香港人其实挺可悲的,被
动漫猫三联
2025-07-18 01:56:36
0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