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懒得写信报平安,让毛主席代劳,毛主席开玩笑:那你得掏钱 “1937年六月的夜风真凉啊!”窑洞口,廖承志搓着手,一头闯进来。毛主席抬头笑:“凉归凉,信先看,这可是你母亲特意嘱托的。”一句调侃,把夜色烘得暖烘烘。 灯芯噼啪作响,毛主席先把包袱递过去。廖承志一摸,是一支湖笔、一册画集,外加那本薄薄的《双清词草》。他愣住,鼻尖发酸,仿佛一瞬间又嗅到上海弄堂里母亲画室的墨香。 何香凝的笔迹遒劲,信纸却极短:一句“儿勿念,善自珍重”,再无多言。言简意赅,正像母亲的性子。多年奔波,母子通信寥寥,却始终心有灵犀。 毛主席看着他出神,故意咳嗽一声:“别傻站着,回封信报个平安吧。”廖承志抓抓头:“写倒是不难,可我这写法,母亲未必信。主席,能不能请您代劳?”话一出口,自己也好笑。 毛主席眉毛一挑,半真半假:“代写可以,但要收稿费。你可得掏钱。”一句玩笑,窑洞里响起一阵爽朗笑声。就在这轻松时刻,延安的夜色似乎被照得更亮。 这封由毛主席亲笔、廖承志“出资”的家书,很快翻山越水抵达上海。信里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承志在陕北很好,枪杆子紧握,书卷不离。”短短十六字,给远在江南的何香凝吃下定心丸。 故事从不是从延安开始的。早在1925年夏天,廖仲恺倒在广州党部门口那一刻,廖家人的命运就与革命绑在一起。父亲鲜血未干,母亲带着两孩子毅然离开国民党“右倾潮水”,转而同共产党人频繁来往。 1927年武汉会议上,何香凝与宋庆龄站在毛主席对面商量限制蒋介石的提议。有意思的是,当晚两人还请毛主席吃了碗热干面,三人围着油灯,谈的全是“继续合作”与“农工运动”。烧得旺的,是理想,不是灯油。 廖承志当时年方十八,正读岭南大学。父亲牺牲让他看清蒋介石的面目,他索性退学出国。日本早稻田、德国汉堡……一路念书一路搞罢工,口袋比脸还干净,却总能把海员工会鼓捣得热火朝天。外国警察两次把他关进监房,他回忆时只笑:“正好练练德语。” 1931年回到上海,他成了中国海员工会党团书记。日军虎视眈眈,租界警察盯紧他的每一次集会。果然,叛徒出卖,他第三次坐牢。何香凝气得闯到市政府:“要抓一并抓,我们母子同坐!”吴铁城被她一通凿,灰溜溜签字放人。 局势愈发险恶,党内决定让廖承志北上陕甘。1933年,他翻山越岭找红军。途中缺粮,他用石板磨碎野菜充饥;缺纸,他把队伍布告刻在木板上。宣传画全靠他一手勾勒,朱德背影、毛主席挥手……粗线条却血脉偾张。有人打趣:“廖同志是红军里的达·芬奇。” 长征结束,党中央移驻保安。通讯社人手不足,廖承志一肩挑外电翻译、内参编辑,稿纸塞满棉衣口袋。午夜油灯旁,他一边翻译路透电讯,一边嚼炒黄豆充饥。毛主席常散步过来取稿,顺便聊两句国际形势。两人时常一坐就是半宿。 日寇全面侵华后,香港成了对外联络唯一缺口。周恩来急需一位既懂外事又有华侨背景的人主持办事处,他第一时间点了廖承志。毛主席同意:“南洋烟火归你管了。”廖承志毫不迟疑:“给我三天,收拾行李就走!” 冬夜离延安那天,他路过窑洞又去找毛主席。两人站在门口抽烟,廖承志半开玩笑:“主席,欠您的稿费还没还。”毛主席拍拍他肩膀:“香港茶叶好,寄两斤来就算清。”简单一句,温情却掺着战火的紧迫。 到了香港,他以茶行东主身份周旋各界。表面谈生意,暗地里运药品、筹枪械。每一船物资都得绕过日本宪兵、英国水警,稍有差池就是灭顶之灾。一次深夜卸货,暴雨夹浪,舱门差点压断腿,他咬牙顶住,第二天照旧西装革履去参加洋行酒会。 同一时期,何香凝也迁居香港。母子多年分离,如今住隔壁楼都难见面,两人用暗号互递纸条:一株栀子花代表安全,一束白菊提示警觉。有传言说他们“母子同室操戈”,殊不知每一笔画卖出的款项,都变成了枪支药棉。 1942年初,八路军香港办事处暴露,敌特连夜搜捕。廖承志及时突围,却把账本、密码本全部烧毁,只带走一只旧皮箱。朋友好奇箱里装什么,他笑:“装的是将来取胜的底气。” 后来南方工委秘密斗争、国共停战谈判、南京代表团发言人,只要任务艰难,名单上十有八九出现“廖承志”。国民党第四次把他抓进监狱,他依旧写大字报骂独裁。看守叹气:“这人不怕死。”他抬头回一句:“怕死还叫革命者?”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群里,何香凝挽着宋庆龄,眼眶湿润。另一侧观礼台,廖承志抿嘴微笑。他没忘交稿费——开国后一有空就捎特产花生米给毛主席,连同一封便笺:“欠债还钱,童叟无欺。”主席批语三个字:已笑纳。 新中国百废待兴,华侨事务迫在眉睫。廖承志担任国务院侨委副主任,常年奔走海外。一次在旧金山,面对数百名华侨,他脱稿演讲:“挣的是洋人的票子,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这份骨气,祖国不会让你们寒心。”一席话掌声如潮。
1962年,毛主席约谈陈云一个小时,22天后陈云婉拒开会。提出:自己的心脏功能很
【7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