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夏天,一小伙儿跑到村外的河里去游泳。谁知当他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时,却无意间碰到了一个硬家伙。他睁开眼一看,顿时吓了一跳,紧接着又狂喜起来。为此,他还获得了10块钱的奖励。 王芬,1960年代初生人,土生土长的西韦陀村农民。家里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靠种地和干点零活糊口。他小时候就爱听村里老人讲故事,尤其是抗战那会儿的事儿。老人常提,大清河里沉着一辆日本坦克,说是当年日军路过村子时,车子掉河里,忙着撤退没捞起来。王芬听这些故事长大,耳朵都磨出茧子了。他个子瘦小,手上全是老茧,水性却好得没话说。夏天常跳进大清河,潜到水底摸鱼抓虾,河里哪块深哪块浅,他门儿清。1989年那会儿,他二十八九岁,日子还是早出晚归,扛着锄头下地,回来就往河里一跳,凉快凉快。村里人夸他游得像条鱼,他也乐得自在,压根没想过自个儿会跟历史扯上啥关系。 那年7月,王芬在河里潜泳,手突然碰到个硬东西,冰凉光滑,不像石头也不像烂木头。他睁眼一看,河底有个大块头,轮廓怪得很。他赶紧浮上来喘口气,脑子里冒出老人讲的坦克故事。他又潜下去,绕着那东西转了两圈,瞅见根生锈的铁管,足有一米多长,像是炮管。他这下坐不住了,跑回村里找村干部。村干部听完他的话,先是半信半疑,但一听“炮管”,立马当回事,赶紧往上报。消息一级级传上去,几天后,北京军区的队伍开到村里,带着家伙事儿要打捞。村民们听说后,呼啦啦全跑河边看热闹。军方调来起重机,把河水搅得一团浑,那大块头终于被吊上来。众人一看,果然是辆坦克,可个头小得离谱,跟牛车差不多大,锈得斑斑驳驳,履带还挂着干枯的水草。 专家围着坦克一通检查,认出这是日本94式超轻型坦克,俗称“豆战车”。这玩意儿抗战时日军用得不少,最初是当牵引车设计的,后来改成轻型战车,专门跑中国战场的烂路。别看它小,火力不差,装着一挺机枪和一门37毫米炮,造价还便宜。从1934年到1940年,日军造了八百多辆这种坦克,战场上常见。专家说,这辆坦克保存得挺完整,炮塔、履带、机枪一个不少,锈归锈,结构还在。村民们听不懂这些术语,只觉得这小坦克怪好笑,跟真家伙比差远了。军方把坦克运走,说是要好好研究,毕竟这东西是日军侵华的证据,意义不一般。 打捞完没多久,军方给王芬送来表扬,说他立了大功。这事儿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街坊邻居都跑来问东问西。涿州市领导也当回事,特意来村里搞了个小仪式,给了王芬10块钱奖励。那年头,10块钱能买不少东西,村里人羡慕得不行。王芬接过钱,笑得嘴都合不上,塞进兜里就回了家。他日子没啥大变化,还是种地、游泳,偶尔跟人聊起这事儿,就挠挠头,嘿嘿一笑。村里人拿这当谈资,隔三差五就提一嘴,说王芬游个泳都能游出个坦克来。那辆94式坦克被送到北京,进了军事博物馆,成了展品。来参观的人不少,标签上写着它的来历:河北涿州西韦陀村,1989年发现。专家说,这坦克不只是个老物件,更是日本侵华的铁证,见证了那段屈辱历史。 这发现让西韦陀村出了名,村里人提起王芬,都说他撞了大运。坦克在博物馆里摆着,游客看了感慨万千,有的老兵甚至驻足好久,低头不语。王芬还是那个王芬,每天扛着锄头下地,夏天的傍晚照旧跳进大清河,潜到水底转一圈。他没觉得自己干了啥大事,村里人却总拿这事儿打趣,说他一猛子扎出个历史来。10块钱花没花,谁也不知道,但那辆坦克的意义,远比这奖励大得多。它提醒所有人,历史不能忘,那些屈辱的日子得记在心里。
1989年夏天,一小伙儿跑到村外的河里去游泳。谁知当他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时,却无意
卖蠢
2025-07-17 23:36: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