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1986年的一天,还是高中生的陈德明偷偷溜进电影院,这是他第一次看电影。 屏幕上,第一枚国产远程火箭轰鸣着冲天而起,那一刻,他心里涌起一股热血,立志要为国家研制导弹。 他出生在军人家庭,从小听着父辈保家卫国的故事长大,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冲破封锁回国效力的事迹也深深影响着他,国防安全的种子早早在他心里扎了根。 后来,亲人离世,他便用学习来填补心中的空虚,这份专注也为他日后投身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中毕业后,陈德明考入重点大学的航天专业,系统学习导弹技术知识。 大学毕业时,有留校任教的机会摆在面前,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入军队,一头扎进导弹武器研制的第一线。 刚进部队时,他被分到西北一个荒无人烟的基地,那里连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没有。 一开始,陈德明心里不是没有过动摇,但很快就定下心来接受了这个任务。 他带着年轻的团队,白天忙着采购设备材料,晚上就围坐在一起研读专业书籍,在这个偏远的基地一待就是十多年。 这期间,他勤奋学习,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老前辈请教,即便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也从未放弃过理想。 有三次升迁的机会摆在他面前,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心里最爱的还是科研本身。 在基地工作时,曾有过一项紧急任务,要求用四枚导弹完成六百公里射程的定型试验。 要知道,这样的试验通常至少需要进行九次,难度之大让没人敢接。 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陈德明站了出来。 他想出个办法,在一次实验中获取两组数据,用这种方式来弥补数据量的不足。 之后,他不分昼夜地制定方案、演算数据,最后拿出了一套完美的方案。 这次任务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才华,也为他后来投身反导项目铺平了道路。 上世纪90年代,陈德明开始涉足反导技术研究。 那时候,中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和美俄等国差距很大,再加上美国的科技禁运,研发之路难上加难。 为了验证一个拦截轨迹模型,他们反复进行上百次模拟试验。 事后,他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这次事故的教训,连密封圈的型号、拧紧的圈数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在试验场过了好几个春节,常常因为技术上的瓶颈整夜睡不着觉,有一次还因为设备故障差点受了伤。 早期研发时,上百次试验都不理想,有一次重要的实验失败后,陈德明一个人跑到空旷的试验场地,大声喊叫着释放压力,但没过多久就调整好心态,和团队一起修改方案。 陈德明对同事一直很友好,谁遇到难题找他帮忙,他从没推辞过。 有一年春节,他接到一个电话,说导弹发射后的残骸找不到了。 他立刻让对方把实验资料发过来,仔细分析后锁定了残骸可能掉落的区域,工作人员按照他说的范围去找,很快就找到了。 对待后辈,他更是毫无保留,总是鼓励年轻同事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个年轻人提出一个新奇的想法,他没有否定,反而鼓励对方去尝试,还帮忙联系了其他领域的权威专家。 这些年,他培养出100多名反导骨干,其中有人成了嫦娥探月工程的技术负责人,还有人在高超音速武器项目里挑大梁。 陈德明和他的团队所做的这一切,打破了“反导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的格局,让中国有了抵御核威慑的“硬实力”,也动摇了美国凭借导弹技术掌握的全球威慑主动权。 美国军方在评估中国反导能力时,多次提到陈德明的名字,西方媒体也说他主导的技术路线“超出了预期”。 现在想想,要是没有陈德明这样的人,中国的反导技术不知道要落后多少年。 可这样的人,却很少被人知道,实在是说不过去。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美国为何就是不打朝鲜,说实话,不是美国不想打,而是真得不敢呀!朝鲜,一个人口
【24评论】【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