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公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诉他们,全中国,只有他,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1年夏天,钱伟长参加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国文和历史考了满分,但数学只有15分,物理和化学更是各得5分,即便如此,他凭借文科成绩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然而,就在他刚刚进入校园的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拉开序幕,国家危在旦夕,钱伟长意识到,仅靠文章和史书救不了中国,他决定转入理工科,学习真正能强国的技术。 但现实远比理想更冷峻,他的理工基础几乎为零,申请转入物理系后,遭到了拒绝,为了争取机会,他提出了一个承诺:一年之内把物理、化学和数学的成绩全部拉到70分以上,从那天起,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学习,晚上图书馆关门才肯离开,别人看小说,他啃教材;别人聊天,他刷题,他从最基础的中学数学学起,一题一题地算,一本一本地啃,他不怕被笑话,不怕成绩落后,就怕浪费时间。 一年后,成绩出来了,物理78分,化学82分,数学更是拿了满分,他终于转入物理系,成为正式的理工科学生,这不是天赋的胜利,而是意志与努力的成果,此后,他更加刻苦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他知道自己起步晚,基础差,就比别人多花几倍功夫,白天上课,晚上自学,周末还泡在实验室里,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清华大学本科学业,并进入研究院,开始从事光谱分析、X光衍射等领域的研究。 1940年,钱伟长考取庚款留学名额,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应用力学博士学位,他选择了弹性力学这一方向,这门学科看似冷门,却与航空航天、兵器制造等关系密切,当时正值二战,物资紧缺,在加拿大求学的条件非常艰苦,他常常靠吃土豆果腹,穿着破旧大衣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一发表,立刻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成为该领域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石。 1942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又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参与应用力学研究,在那里,他与钱学森、林家翘等中国科学家共事,并跟随著名学者冯·卡门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导弹结构、飞行器设计等多个高精尖领域,虽然国外条件优越、待遇丰厚,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回国的念头,1946年,在海外漂泊六年之后,他回到了祖国。 回国之后,钱伟长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他不仅继续从事力学研究,还在教学、科普、科学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力,抗美援朝期间,他编写了大量科普小册子,用通俗的语言向战士们介绍现代战争中的科学知识,他还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为国家的航天、兵工和工程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钱伟长已经年近七十,但依旧精神矍铄,各大高校争相邀请他出任领导职务,包括中科院力学所、华中工学院、安徽大学等,都希望他能来主持大局,最终,他选择了当时还很不起眼的上海工业大学,这个学校当时只有200亩地,7个系,全是工科,在校生不到两千人,社会声誉也一般,但学校党委书记对他说:你来,可以大展抱负,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这样一句话,打动了他。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家有明文规定,大学校长任职年龄不得超过60岁,而他已经整整70岁,组织部门层层上报,事情最终传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批示明确:这个任命,不受年龄限制,这一句话,为他打开了另一段人生的大门。 1983年1月,钱伟长正式就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他到校后第一件事是巡视校园,走了一圈之后,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所学校的规模和水平,顶多是一所专科学校,他并未气馁,随即开始全面改革,他提出要拆除学校内部的“四堵墙”: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教学与科研的分离,打破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他主导调整专业设置,将20多个专业合并为9个大类;他在全国首创三学期制,打破传统教学节奏;他要求所有教授必须上讲台,青年教师必须学习外语和计算机,他还特别强调通识教育,认为学生入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应该先打好基础再选择方向,这些做法在当时引起不小的争议,但也显现出他的前瞻性。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与其他三所高校合并,组建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他向市政府申请3000亩土地,规划新校区,他亲自参与校园设计,从教学楼间距到图书馆楼层,从道路走向到宿舍布局,他都一一过问,他把学校当成一生的事业,拒绝领工资,住在学校招待所,日常生活简朴至极。 信息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万能科学家”,钱伟长的人生不设限;中国科协之声——从高考物理5分到成为物理学家,他经历了什么?
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公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诉
炎烬
2025-07-17 22:38:03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