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钱学森整日躺在床上,寡言少语,所以有人怀疑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于是找来医生测

时光旧梦远 2025-07-17 22:16:09

晚年的钱学森整日躺在床上,寡言少语,所以有人怀疑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于是找来医生测试,医生到了以后,问钱老100减7等于几,没想到钱老勃然大怒,大喊一声:“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301医院一间安静的病房里,一位老人长久地卧在床上,寡言少语,多数时候只是望着窗外,他就是“钱学森”。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关于他晚年得了“老年痴呆”的说法,开始悄悄流传,为了弄清楚状况,医生“赵聚春”拿着一套简单的认知测试题,走到了他的床边。 谁知,就在医生准备问第三题时,老人一直压抑的情绪突然爆发,一声怒吼震动了整个房间:“你知道你在问谁吗?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这声咆哮,究竟是意识混乱,还是头脑清醒到了极点,这桩流传甚广的轶事背后,藏着一位科学巨匠不为人知的晚年真相。 1994年,83岁的钱学森确诊膀胱癌,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术后不久又遭遇了腰椎楔形骨折,这让他骨膜变薄,身体稍微一动就可能引发剧痛。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几乎只能卧床,身体的折磨和体力的衰退,长时间的静默,自然让不了解内情的人产生了误解。 最初正是来自一些好意的护士和工作人员,他们看到钱老时常沉默,对一些简单问询反应也慢,便担忧地将情况上报。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不过,当事人赵聚春医生后来明确澄清,那次测试充分表明,钱老的认知能力毫无问题。 而钱老的沉默,不过是疾病带来的巨大消耗和对休息的本能需求,在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老人的病痛,尤其是对老年科学家的特殊状况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一句“老糊涂了”常常被当作最省事的解释。 有调研显示,当时超过六成的退休科研人员,都遭遇过类似的误解。 而钱学森的激烈反应,恰恰是思维没掉线的铁证,“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这句话,不是简单的脾气发作,而是他对自己身份最根本的捍卫。 钱学森一生都将“科学家”的身份看得比天大,用100减7这种基础算术来测试他,在他看来,不仅是对他智力的低估,更是对他毕生追求的科研尊严的一种亵渎。 这无异于去问一位顶级大厨会不会烧开水,在场的人瞬间就明白了:他的大脑,比谁都清楚,事实上,钱老不仅头脑清楚,甚至比许多健康人想得更远。 即便卧病在床,他的大脑也从未停止运转,从1994年到2009年,他通过书信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数十项高瞻远瞩的建议,内容涵盖虚拟现实、沙产业,甚至包括我们今天热议的新能源汽车。 当很多人还没搞清汽车尾气污染是怎么回事时,钱老已在系统思考国家的能源战略。 为了方便阅读,研究所专门为他定制了床上书架,他时常让助手把最新的学术期刊带到床边,或是翻出过去的笔记,结合新技术重新推演。 在他去世后整理的手稿里,人们甚至发现了2005年完成的未来航天器推进系统演算,无声地证明了他的思维直至生命尽头依然活跃。 而这份清醒,也贯穿在他对名利和生活的态度上,他一生行事“大道至简”,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参加社交,不题词,不写序,不接受任何额外的头衔。 他曾是研究所的领导,却主动要求降为副职,以便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他坚信,国家的进步靠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英雄,这份朴素也体现在家庭中。 由于治疗需要,他和妻子蒋英住在不同医院,可每次医生查房,他总是先问妻子的近况,听力下降的他,每当听到妻子的消息,总会露出温暖的笑容。 直至1999年,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病榻之上的钱老望着授勋照片,其眼中闪烁的光芒令护理人员至今难忘。 2009年冬,98岁的钱老安然离世,床头还摊着一本没读完的学术期刊,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只有一屋子没整理完的手稿和一摞摞写满公式的草稿纸。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曾工作过的办公室外,一个玻璃展柜中陈列着两样物品:一枚“两弹一星”金质勋章,以及1994年那次体检的记录单。 在记录单的空白处,一行钢笔小字清晰可见:“认知能力测试正常,受试者自述‘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而这张薄薄的纸片,无声地回应了所有的猜测,它提醒着我们,智慧从不因沉默而褪色,正如大海的深度不因表面的平静而改变。 而对英雄真正的尊重,或许不仅是赞颂他们年轻时的丰功伟绩,也包括理解他们晚年里,那份沉默的力量与坚守。 【信源】山东广播电视报——晚年钱学森:“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0 阅读:66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